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健康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而对一些特定群体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帮助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失独者是指独生子女去世,且并未再生或养育新的子女的当事人。中国失独群体的数量庞大,且其心理健康状况被广泛关注。本研究从自传体记忆和家族主义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失独者的心理健康,不仅是对自传体记忆、哀伤和心理健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而且有助于制定基于家族主义文化作用、自传体记忆功能的心理社会干预方案,帮助失独者改善心理健康。研究一和研究二通过方便和滚雪球取样,采用团体和个别施测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对466和372位失独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三通过非概率性的目的取样法,采用半结构式的访谈提纲,对7位失独者进行深入访谈。主要发现如下:(1)失独者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延长哀伤的检出率分别为94.7%、82.6%、47.9%和23.4%。创伤后成长与四种情绪障碍均无显著相关。希望与四种情绪障碍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在人口学特征方面,女性失独者的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失独者,而男女失独者在焦虑、延长哀伤、创伤后成长及希望的得分上均无显著差异;学历水平不同的失独者,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延长哀伤以及创伤后成长的得分上有显著差异,均是初中及以下学历者的得分最低,而在抑郁、焦虑及希望的得分上均无显著差异;经济状况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与创伤后成长及希望呈显著正相关,与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延长哀伤的相关不显著。在丧失特征方面,去世时长与抑郁和延长哀伤呈临界显著的负相关,与焦虑呈显著负相关,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成长及希望均无显著相关;孩子去世时的年龄与抑郁和延长哀伤呈显著正相关,与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成长及希望的相关均不显著;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延长哀伤的得分上,丧失女孩的失独者得分显著高于丧失男孩者,而在抑郁、焦虑、创伤后成长及希望的得分上,丧失女孩或男孩的失独者得分无显著差异;对失独事件有预料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显著低于没有预料者,且有预料者的创伤后成长得分显著高于没有预料者,在抑郁、焦虑、延长哀伤及希望的得分上,两者均无显著差异。在哀伤仪式及亲友支持方面,总体上,两者都有利于失独者的心理健康,但平常日子的持续纪念仪式能同时正向预测延长哀伤和创伤后成长。(2)失独者自传体记忆功能总分负向预测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延长哀伤,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对焦虑和希望无显著预测作用。在失独者自传体记忆功能总分对抑郁、焦虑、延长哀伤和希望的预测作用中,家族主义情感存在调节效应。相比家族主义情感较弱的失独者,家族主义情感较强者的自传体记忆功能总分对抑郁、焦虑和延长哀伤的负向预测作用更强,对希望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强。(3)失独者所反映出的家族主义文化体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而这三个层面的家族主义文化体现在失独者的各种关系中,包括与祖先、与去世的孩子、与配偶、与亲戚、与同命人和与国家的关系。前四种关系体现了直接的家族主义,后两种关系体现了扩展的家族主义。其中,与去世的孩子、亲戚和同命人的关系主要是支持性的;与祖先的关系主要是压力性的,但在当代社会中,这种压力已经很小;与配偶的关系具有两面性;与国家的关系具有矛盾性。主要结论如下:失独者的情绪障碍的检出率及共病率均较高;具有某些特征的失独者更容易罹患情绪障碍或发展正性心理能力,应得到实务工作者的特别重视;自传体记忆的功能发挥有利于失独者的心理健康,家族主义情感在其中发挥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