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俗通义》是东汉应劭所撰写的一部关于民间风俗的专著,全书共分为十章,应劭从“辨正风俗”的角度出发,对于民间的俗说、传说进行有选择的记录。书中所记录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应劭的价值取向,在每个故事之后,应劭都在“谨按”的部分阐发了自己的看法,这有异于传统史传文学的写法,叙事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从庄子最早提出“小说”一词,直到真正文学意义上的小说,中国的小说经历了神话、诸子散文,一直在史传文学的母体内孕育发展,在经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的发展以后,作为“丛残小语”、“尺寸短书”的小说一直到了唐代传奇才脱离了史传的母体,获得了纯文学意义的灵魂和品格。作为东汉时期的作品,《风俗通义》所处的时代,对于中国小说发展史而言,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东汉时期,杂传创作逐渐兴起并走向兴盛、繁荣,这个时期的杂传创作沿袭了刘向《列女》、《列士》、《孝子》诸传以及先秦、秦汉以来如《穆天子传》、《燕丹子》等的创作道路,产生了如《东方朔传》、《汉武故事》、《曹瞒传》等一大批杂传,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体裁、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形成了许多显著的特点,特别是小说化倾向,尤为值得注意。通过对于《风俗通义》所记录故事的分析,可以发现《风俗通义》中所记录的故事,广采民间传说、遗闻轶事,内容驳杂,基本上采用小说的叙事描写、虚构夸张,故事情节生动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在其故事的内容上,叙述描写的手法上都含有一些“小说”的因素,使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早期小说的影子。通过把《风俗通义》与它之前的《穆天子传》、《晏子春秋》、《列女传》,与其同时期的作品《汉武故事》,以及在它之后的魏晋时代的志怪小说《搜神记》志人小说《世说新语》的比较分析,可以窥见《风俗通义》在中国小说史中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是对《风俗通义》从文学作品的角度而非民俗学的角度所进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