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通义》小说性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俗通义》是东汉应劭所撰写的一部关于民间风俗的专著,全书共分为十章,应劭从“辨正风俗”的角度出发,对于民间的俗说、传说进行有选择的记录。书中所记录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应劭的价值取向,在每个故事之后,应劭都在“谨按”的部分阐发了自己的看法,这有异于传统史传文学的写法,叙事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从庄子最早提出“小说”一词,直到真正文学意义上的小说,中国的小说经历了神话、诸子散文,一直在史传文学的母体内孕育发展,在经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的发展以后,作为“丛残小语”、“尺寸短书”的小说一直到了唐代传奇才脱离了史传的母体,获得了纯文学意义的灵魂和品格。作为东汉时期的作品,《风俗通义》所处的时代,对于中国小说发展史而言,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东汉时期,杂传创作逐渐兴起并走向兴盛、繁荣,这个时期的杂传创作沿袭了刘向《列女》、《列士》、《孝子》诸传以及先秦、秦汉以来如《穆天子传》、《燕丹子》等的创作道路,产生了如《东方朔传》、《汉武故事》、《曹瞒传》等一大批杂传,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体裁、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形成了许多显著的特点,特别是小说化倾向,尤为值得注意。通过对于《风俗通义》所记录故事的分析,可以发现《风俗通义》中所记录的故事,广采民间传说、遗闻轶事,内容驳杂,基本上采用小说的叙事描写、虚构夸张,故事情节生动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在其故事的内容上,叙述描写的手法上都含有一些“小说”的因素,使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早期小说的影子。通过把《风俗通义》与它之前的《穆天子传》、《晏子春秋》、《列女传》,与其同时期的作品《汉武故事》,以及在它之后的魏晋时代的志怪小说《搜神记》志人小说《世说新语》的比较分析,可以窥见《风俗通义》在中国小说史中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是对《风俗通义》从文学作品的角度而非民俗学的角度所进行的研究。
其他文献
在希腊人那里有一个术语:Mnemosume,意为记忆,同时也指神。他们认为在“神”的身上蕴涵着人类“记忆”的本质,而神话就成为保留民族记忆的物质载体。“原型”既源于神话,又为神话
沈从文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位大作家,他的创作连同他的人生经历都是异常丰富的。 在沈从文的创作中,最有特色也最有成就的是乡村题材的湘西小说。他从湘西文化视角去感受、审
黄河流域 (片 )防洪规划 ,对缓解流域 (片 )防洪减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保障流域 (片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工程涉及范围广、任务重 ,故需要合理安排、分期实施
本文以学理探究的态度,从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叙事学、美学等“文化研究”的多维视角,考察评判了新时期以来历史叙事的历史观问题。主要从时间
魏野是宋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有较大的成就。目前他的诗集未得到整理,其生平事迹尚存在许多疑问,未完全解决。本文将魏野的生平与诗作的写作时间、地点结合起来加以系统的考
皱纹,可憎的衰老符号!一直以来,人们都是这样来看待面容苍老的,于是各种抗皱法风行,比如吃抗皱食物啦、抹抗皱晚霜啦、做面膜啦……几乎成了女人的必修课。然而,效果却与初衷相差甚远。   近来,美国科学家一语惊天下:面容衰老的祸首,并非传统认为的颜面皱纹,而是缘于面部骨骼的萎缩!    脸部骨骼收缩是衰老祸首    一位叫做康恩的外科整形专家,观察了30位25岁到65岁的女性以及同年龄的30位男性,通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