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间序列的演变,地域文化作为精神层面的城市文化空间结构与城市空间物质形态相互影响,对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演变有重要影响。城市开放空间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从新墓地运动、自然主义运动、城市美化运动和生态土义运动。每一次思潮与运动都对应了相应的城市开放空间特质与其历史背景与文化。现代中国大城市诸如北京市、成都市与国外部分城市美化运动时期“摊大饼式”的城市空间发展结构类似,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文化的流失。鉴于中国大城市环境质量差与地域文化流失的现状,笔者基于地域文化总结了聚散形态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和城市开放空间理论,主要包括城市设计理论、城市生态理论和绿色基础设施。为成都市城市空间结构作理论铺垫。成都市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城市空间结构与文化结构受地域文化影响均呈现聚散形态。前人对其开放空间的研究停留在诸如宽窄巷子、文殊院的“点”上,并已经对其历史文化演变与空间形态变化有所研究,但缺乏从地域文化视角将它作为整体,从系统的“点、线、面”的研究。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城市设计理论基础上,基于地域文化对成都市青羊区开放空间结构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同时梳理出相应时期成都市地域文化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关系,总结出其地域文化与城市开放空间在时间序列上演变的规律为先“聚”后“散”。因为青羊区作为成都市开放空间与文化的集群区域,所以具有代表性。本文从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的视角分析现代青羊区开放空间现状。总结了城市空间结构,如属于古代佛教文化的文殊院与遗址文化的金沙遗址两个场所内聚形成的一个中心节点—宽窄巷子。市民在宽窄巷子休闲也是现代成都休闲都市文化印象的浓缩反映。以宽窄巷子作为文化中心往外辐射:第一圈层的空间与文化分别是“诗圣文化”的杜甫草堂、“休闲茶文化”的人民公园与浣花溪公园、“道教文化”的青羊宫和“校园文化”的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以及古今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第二圈层的空间与文化分别是“道教文化”的青城山、“水利工程文化”的都江堰、“历史遗产文化”的三星堆等。在以上基础上总结了青羊区文化的传统与发展:一方面,宽窄巷子属于城市传统文化,但它在城市内发展空间受限;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属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位于城市郊区的它更具发展空间,对比分析可知今后成都市的文化核心节点将可能从宽窄巷子往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转移。通过笔者现状调研与分析发现青羊区现状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诸如百花潭公园、人民公园等开放空间与周围开放空间联系性不强;另一方面,杜甫草堂与浣花溪公园空间的整合形成强烈的古今文化群,成为青羊区的开放空间核心,而宽窄巷子作为青羊区精神文化核心,这种开放空间核心与文化核心分离的格局将暗示出成都市青羊区由东向西的文化发展轴(虚轴),这条轴线却与成都市城市总体结构的正南正北的轴线分离。城市总体结构与文化轴的分离将会导致传统文化减弱,将造成城市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渐行渐远,城市地域特色不明与衰退的结果。成都市青羊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了将这些文化以空间的物质形态传承与发展,笔者在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失败与成功案例和成都市城市空间总体特点与规划战略基础上,提出构建青羊区开放空间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策略:首先优化规划灰色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布局结构,然后规划核心区与辐射区,最后优化规划重点空间节点。通过策略以达到传承与发展成都市青羊区文化的目的,同时改善区域环境品质,提高市民的游憩体验感,使城市更加低碳、文明、秩序,增强市民的城市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