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依据习水福平煤矿15口钻孔岩心录井及观察、测井资料,结合室内测试分析和野外调查等手段,综合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煤炭地质学等理论。对习水福平煤矿区龙潭组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全面分析了龙潭组沉积特征,基本查明了龙潭组含煤岩系的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认为习水福平煤矿区内龙潭组共识别出潮控三角洲、有障壁海岸2种沉积相类型,并进一步划分出4种沉积亚相和13种沉积微相,龙潭组上部发育潮控三角洲平原亚相、潮控三角洲前缘亚相及潟湖—潮坪亚相,下部发育潮控三角洲平原亚相、潟湖—潮坪亚相,总体上以发育潮控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主;可从研究区龙潭组识别出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区域性地层整合面及最大海泛面三个层序界面,划分出1个三级层序以及海侵和高位2个体系域;龙潭组沉积早期发生脉动式海侵,以缓慢海侵为特征,聚煤主体环境为潮坪沉积环境,其后发生海退,发育潮控三角洲平原亚相,且分布范围扩大,成为主要聚煤沉积环境,煤层主要形成于海退—海侵转折期之后;煤层以高变质阶段无烟煤为主,煤岩煤质特征反映了泥炭沼泽的覆水程度较深、水动力条件较弱的缺氧还原环境;将研究区晚二叠世龙潭期成煤环境归纳为潮控三角洲及潮坪成煤环境特征,聚煤作用主要受沉积环境与海平面变化控制,主要聚煤沉积环境为三角洲沉积环境,成煤期主要为龙潭组中上部潮控三角洲沉积环境,尤其区内最厚的8煤层主要发育在潮控三角洲平原环境,其次为潮坪沉积环境,以全区可采的12煤为代表,属低灰、中高硫煤;综合分析建立了三角洲及潮坪聚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