钪铒共掺铌酸锂晶体结构及上转换发光特性的研究

来源 :燕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ryu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激光的出现,人们开始致力于对激光材料的研究与探索。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在许多新的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稀土掺杂铌酸锂晶体更是集非线性光学性能和稀土离子的丰富光谱特性等优秀特点于一身的发光材料。由于在单一泵浦光的激励之下,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就可以实现从近红外到可见光波段的发光。因此,开展掺杂稀土离子上转换发光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提拉法生长的钪铒双掺铌酸锂(Sc:Er:LiNbO3)晶体作为研究对象,测试了不同浓度Sc3+掺杂的Sc:Er:LiNbO3晶体的红外、紫外-可见吸收以及上转换荧光光谱,系统地分析了掺杂浓度对Sc:Er:LiNbO3晶体的光谱特性和上转换荧光性能的影响,为研制高质量的上转换发光材料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指导。本文首先分析了同成分LiNbO3晶体的结构特点以及缺陷结构。测试了Sc:Er:LiNbO3晶体的红外透射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得出了稀土Er3+离子的吸收峰位置以及对应的能级;通过红外OH-吸收峰位置的移动以及紫外吸收边的移动,分析了掺杂离子在铌酸锂晶体内部的占位情况。其次对三种Sc:Er:LiNbO3晶体样品在常规激光和飞秒激光激发下的上转换荧光光谱进行比较,发现样品在飞秒激光激发下的上转换发光强度明显提高。同时发现,在低于阈值浓度时,随着Sc离子掺杂浓度的增加,上转换发光强度增强,但当Sc离子掺杂浓度超过阈值浓度时,上转换荧光强度被抑制。此外,在800nm飞秒激光激发下还观察到了400nm处的倍频光。最后结合光谱理论以及光谱测试结果对引起上转换发光强度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对产生倍频光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对引起倍频光强度变化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其他文献
电光效应是指某些各向同性的透明物质在电场作用下显示出光学各向异性,物质的折射率因外加电场而发生变化的现象,是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物体的光学性质所发生的各种变化的统称
老化(burn-in)是一种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手段,特别是那些拥有早期失效率的产品。对产品执行老化,就是在产品被投入正常使用前对产品先试用一段时间。如果产品不经过老化直接投
螺旋磁体是磁矩自旋取向在空间螺旋变化的稳定磁有序结构。我们考虑自旋取向在平面内正弦变化的二维螺旋磁体。当电子运动经过螺旋磁体时,会发生类似光栅衍射的分束传输现象,同
蒸散是地表水分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决定着地表水分收支状况。区域地表蒸散的变化特征反映了陆面过程中能量和水分收支状况的演变趋势,同时也进一步影响区域气候和水资源总量
随着纳米科技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的日益发展,纳米尺度条件下流体流动特性的研究具有巨大的实际意义。流速是流体特性的重要物理参数,在微纳米尺度流体流动过程中,速度滑移有着
丛粒藻(Botryococcus braunii),又称布朗葡萄藻,隶属于绿藻门(Chlorophyta)、共球藻纲(Trebouxiophyceae)、丛粒藻目(Trebouxiales)、丛粒藻科(Botryococcaeae)、丛粒藻属(Botryococcus),是
部分石斛属(Dendrobium)植物是重要的观赏花卉,可做盆栽和切花,极具开发利用价值,市场前景广阔。本研究以观赏石斛品种‘紫色火焰’(Dendrobium Mangosteen)和‘粉红2号’(D.
经典的Bianchi变换是指R33中具有常曲率-b2的伪球面到其“补曲面”之间的一种变换,而且“补曲面”也具有相同的常曲率。它也可以看成是R3中Backlund变换的一种特别的情形。本
脂肪酶(Triacylgycerol acylhydrolase, Lipase, EC3.1.1.3),是水解酶中的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在现实应用中,微生物产生的脂肪酶是工业生产中使用到的所有酶中最重要的
白蚁是一类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社会性昆虫,在全世界已定名的白蚁有3000多种,其中低等白蚁约占15%。作为国际生态学研究的五大害虫之一,白蚁虽然对多种农林植物、木质建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