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翻译研究视翻译为一个封闭的语言转换过程而仅从单纯的语言层面去关注它,这就不免忽视了涉及其中的文化因素,从而暴露了翻译研究的某些局限性。作为后殖民主义研究的一种应用形态,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关注的是隐藏于翻译背后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以及译文生成后的影响。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将文化政治观点和批评策略引入翻译研究,从而对其产生现实深远的意义。较之前的翻译理论而言,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突出强调了译者的地位。译者的主体性成为一个新的学术话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必须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完成其翻译工作,且其主观因素又必然会对原文本的解读以及译语文本的生成产生重要影响。赛珍珠一生致力于东西方文化交流,出生在美国却成长于中国,因为这个特殊成长经历而受到东西方文化两种影响,她用英文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而其大多数的主题却是关于中国农民。赛珍珠是第一个将中国文学名著《水浒传》译成英文并将其介绍给西方的人,而被称为“一座架起东西方文明的人桥”。20世纪初的中国在世界上还处于软弱的尴尬境地,但赛珍珠在《水浒传》英译本All Men Are Brothers中,巧妙运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为西方读者客观了解中国人民及文化开辟了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后殖民主义视角,以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英译本All Men Are Brothers为例,探索并分析在特定社会及文化背景中限制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要因素及其表现形式。一方面,作为论述的目的,本文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肯定;另一方面又指出,为了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在尊重翻译对象(原文本)基础上,译者须在正视客体制约性的同时充分合理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除了积极作用以外,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自身还存在某些弊端,这需要译者在发挥主体自由度和选择翻译策略上把握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