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静脉根部及肝周下腔静脉损伤是肝脏外伤中最为严重的情况。发生后,死亡率非常高。究其原因,创伤部位显露困难以及无法有效的止血是此类损伤处理失败的主要原因。令外科医生陷入“显露-失血-放弃”的恶性循环中。为处理此类损伤,甚至有的外科医生应用自体肝移植或者异体肝移植来替代传统的修补手术。“有效的显露创伤部位”及“快速创口止血”是处理这种损伤的两个关键。但到目前为止,各种阻断方法相对复杂费时、副损伤大,且难以实现快速有效止血,同时对患者循环影响较大,手术时间漫长,增加的此类损伤病人的死亡率。如何实现创伤部位的快速止血、创造无血的手术术野,目前仍然是临床外科医师需要面对的挑战。既往部分学者发明了Shunt方法,在肝后下腔静脉内留置转流管,同时在损伤部位上下分别阻断血流,旨在控制受损部位失血的同时维持肝后下腔静脉内血流,减少因为全肝血流阻断而带来回心血量减少。这种方法逻辑上是非常合理的,在最初的报道中这种方法被也认为是有效的,但在随后的应用中被证明其仍然合并非常高的死亡率,其原因为何?根据既往文献报道,Shunt的管径不一,就地取材现象普遍,包括气管插管、胸腔引流管等都被用作Shunt。笔者分析考虑为操作繁琐、多个体腔被打开(胸腹联合切口)、管径小不足以转流下腔静脉内血流、止血效率不高等等有关。部分学者对Shunt做了改进,但成功仅限于个案报道,并没有被广泛接受。近年来,随着血管介入技术的进步,在极个别病例及动物实验中,覆膜支架被应用。笔者认为这同样是一种Shunt的变种。但此类覆膜支架的应用需要病人生命体征相对平稳,使外科医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而且此类覆膜支架一经植入,即无法调整位置。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肝脏合并肝周下腔静脉损伤病人通常处于休克或者濒临休克状态,急诊剖腹探查止血势在必行。如果将传统的开腹手术和血管介入技术相结合,研发出“术中用临时性覆膜支架”,利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技术,阻断肝周下腔静脉破损,配合第一肝门阻断,即可实现全肝血流阻断。如果操作得当,阻断将非常高效。笔者称这套覆膜支架及输送装置为“快速全肝血流阻断辅助装置”。肝周下腔静脉的实际体积测定及肝周下腔静脉的流体力学分析是该装置研发的基础理论部分。本研究同时对该装置的实际效果进行了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