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及肿瘤抑制因子nm2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意义及与乳腺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TM二步法检测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20例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situ,DCIS)及10例乳腺腺病中CD147、p-ERK及nm2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CD147、p-ERK在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42/70)、51.4%(36/70),高于20例乳腺导管内癌组的35.0%(7/20)、30.0%(6/2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47、p-ERK在10例乳腺腺病组均未见表达,阳性率为0.0%,乳腺IDC组和DCIS组与乳腺腺病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m23在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2.9%(44/70),在20例乳腺导管内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0%(14/2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23在10例乳腺腺病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高达90.0%(9/10),乳腺IDC组和DCIS组与乳腺腺病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D147阳性表达率为60.0%(42/70),在肿块直径<2cm、25cm、>5cm的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1%、59.3%、81.8%,在TNM分期中I、II、III期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56.3%、81.8%,在组织学分级中I、II、III级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8%、61.1%、72.7%,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率分别为45.7%、74.3%; p-ERK阳性表达率为51.4%(36/70),在肿块直径<2cm、25cm、>5cm的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9%、51.9%、63.6%,在TNM分期中I、II、III期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5%、46.9%、77.3%,在组织学分级中I、II、III级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6%、50.0%、66.7%,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率分别为51.4%、54.3%;nm23阳性表达率为62.9%(44/70),在肿块直径<2cm、25cm、>5cm的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7%、62.9%、0.0%,在TNM分期中I、II、III期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8%、68.8%、31.8%,在组织学分级中I、II、III级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5%、61.1%、42.4%,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率分别为68.6%、54.3%。在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D147的表达与乳腺的肿块大小、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患者年龄无关;p-ERK的表达与TNM分期和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与其他指标均无关;nm23与乳腺肿块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均呈负相关,而与患者年龄和组织学分级无关。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在乳腺IDC中,CD147与p-ERK的表达呈正相关;nm23与CD147、p-ERK的表达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 CD147和p-ERK在乳腺IDC中表达显著增高并呈正相关性,两者的过度表达可能是促进乳腺癌浸润和转移的重要因素,二者在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2.nm23与CD147、p-ERK的表达呈负相关性,提示nm23参与抑制乳腺癌的浸润转移,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ERK信号转导系统的活性减少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3.联合检测CD147、p-ERK和nm23,有助于更准确的评估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指导预测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