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完善流感样疾病的中医证型分类并归纳其特征,优化“四时感冒方”的组方,并做以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最佳的治疗方案,为防治流感样疾病提供治疗思路及方剂。研究方法:依据《流行性感冒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2002年)流感样疾病的诊断标准及《中医内科学》(第四版)中风寒型时行感冒与风热型时行感冒辨证标准,纳入120例病例,采用平行对照、随机、双盲设计方法,外寒内热型实验组选用加减葛根汤,对照组选用麻杏甘石汤;风热型实验组选用加味银翘散,对照组选用银翘散。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治疗3天,回顾性归纳出流感样疾病中医证型特征,并进行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及体温评分的比较,采用SAS8.0软件分析结果。研究结果:1.证型分类及特征:(1)分为外寒内热型和风热型两种.(2)外寒内热型特征:以高热(体温多在39.5-42℃之间)战寒无汗出为主症,多伴有持续难忍的肌肉酸痛,头痛严重,以颈项及双侧太阳穴为主,可有轻微咽干咽痛,其他或见乏力、鼻塞症状;(3)风热型特征:以发热(体温多在39.5℃以下)无恶寒微汗出为主症,多伴有影响吞咽的咽干灼痛,无明显肌肉酸痛及头痛,其他或见乏力、鼻塞症状。2.两组治疗后(3天)体温变化比较(1)外寒内热型:根据成组(独立)资料t检验,P=1.10,说明试验前两组体温水平相同。根据配对资料t检验,治疗组、对照组疗前各自组内比较,P<0.0001,有极显著差异,说明加减葛根汤、麻杏石甘汤均有明显退热效果;由于疗前两组体温水平相同,故可以直接进行疗后的成组(独立)资料的t检验,结果比较起来,F=1.31,P<0.0001,有极显著差异,退热方面,加减葛根汤组(37.28±0.49)明显强于麻杏石甘汤组(38.57±0.43)。(2)风热型:根据成组(独立)资料t检验,P=1.16,说明试验前两组体温水平相同。根据配对资料t检验,治疗组、对照组疗前各自组内比较,P<0.0001,有极显著差异,说明加味银翘散、银翘散均有明显退热效果;由于疗前两组体温水平相同,故可以直接进行疗后的成组(独立)资料的t检验,结果比较起来,F=3.53,P<0.0001,有极显著差异,退热方面,加味银翘散组(37.26±0.61)明显强于银翘散组(37.97±0.33)。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因属于单项(疗效)有序,故不可使用单纯X2检验,选用R*C实验设计用SAS软件以求得的CMH X2及P值,进行统计学处理。(1)外寒内热型,CMH X2=13.19, P=0.0003,有极显著差异,即在取得缓解症状的临床疗效方面,加减葛根汤组(总有效率90%)明显优于麻杏甘石汤组(总有效率80%)。(2)风热型,CMH X2=6.62, P=0.083,有显著性差异,即在取得缓解症状的临床疗效方面,加减葛根汤组(总有效率90%)明显优于麻杏甘石汤组(总有效率70%)。4.安全性检测:(1)对外寒内热型患者治疗观察期间,少数出现腹泻、恶心不良反应,治疗组与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5.56%和2.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外寒内热型患者治疗观察期间,亦出现腹泻、恶心不良反应,治疗组与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4.87%和3.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可能与中药质量问题有关,如受潮,变质等。(3)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及肝肾功能未见异常。结论:流感样疾病中医证型分为外寒内热型和风热型;加减葛根汤对于外寒内热型退热效果及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麻杏石甘汤;加味银翘散对于风热型退热效果及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银翘散;两种汤剂无任何临床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