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氧化锰矿湿法浸出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imin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锰工业一般是从锰矿浸取硫酸锰溶液开始,硫酸锰是电解金属锰、氧化锰、碳酸锰和氯化锰等锰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料。随着锰工业的发展与锰矿资源的开采,高品位优质菱锰矿与软锰矿资源日趋紧张,因此研究低品位的贫锰矿特别是难浸出的半氧化锰矿的浸出工艺,对缓解锰资源的不足状况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与前瞻意义。本文对半氧化锰矿的浸出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锰浸出率随还原剂用量、硫酸用量以及反应温度的提高而增大。在低硫酸浓度时,MnC03与Mn02会发生明显的氢离子竞争行为,且MnC03占优势,同时Mn02相的分解又会使包裹其中的MnC03暴露出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MnC03的分解。但在高硫酸浓度时,它们之间的竞争不再明显。在对半氧化锰矿模拟混晶进行浸出实验中发现,混晶中的碳酸锰和二氧化锰在适当的还原浸出条件下能够完全被浸出。但即使在强还原浸出条件下,半氧化锰矿中的锰也不能够完全被浸出,主要是半氧化锰矿中的硅酸盐层对锰物相有包裹阻碍浸出作用。通过高温焙烧活化或者添加助浸剂如氟化铵,可以明显改善这种包裹作用,从而提高半氧化锰矿的浸出率。半氧化锰矿浸出的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硫酸用量/矿量为0.828g·g-1,葡萄糖的用量/矿量为0.060g·g-1,氟化铵用量/矿量为0.040g·g-1,液固比为6mL·g-1,反应温度为60℃,浸取时间为5h,反应60min后加入0.040g·g-1氟化铵的条件下,锰浸出率为92.17%。本文还采用响应面法对影响半氧化锰矿浸出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硫酸用量、葡萄糖用量、氟化铵用量和浸取时间这四个因素均对锰浸出率影响极显著,它们的二次方对锰浸出率影响比较显著,硫酸用量和葡萄糖用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比较显著。氟化铵与葡萄糖在浸出反应过程中存在着竞争氢离子的关系。响应面法获得的优化结果为:硫酸用量/矿量0.880g·g-1、葡萄糖用量/矿量0.059g·g-1、氟化铵用量/矿量0.04g·g-1、浸取时间6h。在此条件下,锰浸出率为93.09%,而相同条件下,未加氟化铵时浸出率为82.37%,表明添加氟化铵能明显改善锰矿的浸出效果。
其他文献
碳纳米材料因本身巨有潜大的优越性,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它的特性和结构,并其对它进行广泛的研究。它具有弹性高、密度低、绝热性好及强度高等优点。这些特殊性能可以广
本课题查阅和分析大量国内外文献,在实验研究增强纤维对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影响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借助方差分析和显著性分析,探讨了三种非石棉矿物增强纤维及其混杂交互作
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尤其对智能马桶需求逐渐增加,商家要大量存储智能马桶,由于储藏费用越来越高,大部分商家为了节省空间,在对商品堆码过程中,堆码层数超过规定值,导致货物的损坏,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纸箱的结构进行研究,提高纸箱的强度。利用PROE软件对不同瓦楞纸箱结构进行建模,应用ANSYS对七层瓦楞纸板不同楞型组合静态受力分析,得出不同楞型的力学性能,选出抗压能力最强的组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焊接技术正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焊接机器人正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应运而生的产物。课题是以V型的坡口焊缝为例,以实现自动识别和自动跟踪焊缝为
当代,在设备密集型的生产企业中,设备维护不仅是保证生产顺利进行,而且还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在这个以知识取胜的时代,只有加强对设备维护的知识管理才能保持自身的竞争
静电陀螺仪的导航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在航天、航海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静电陀螺仪的核心部件,空心铍转子悬浮在真空球腔内,可以自由运动。为保障转子的加工精度,
基于对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造成的极限人居状态的分析,探讨了当代快速流动、密集聚居的常态条件下,场所、栖居、人、空间等建筑学基本概念正在发生的变化.提出将场所视作网络
桥式起重机是一种结构形式相对稳定,系列件、通用件和相似件占相当比例的产品。结合企业现状与需求,对桥式起重机的桥架进行三维CAD设计,可以避免大量重复设计,显著提高设计效率。目前企业的设计软件正逐步由二维向三维转移,对三维机械设计软件SolidWorks进行本地化二次开发,可以为解决CAD与PDM、CAPP、CAM、ERP的信息集成创造条件,同时更好地将产品的设计意图贯彻到后续环节,为开发新一代的产
出租汽车计价器是一种出租汽车专用的计量仪器,国家将其列为实行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计价器的检定分为本机检定和使用误差检定两个部分,本系统是针对计价器的使用误差的检
总论rn王建国|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几点专业反思rn古往今来的城市建设中,规划和建筑设计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各类自然灾害引发的对城市破坏的思考和应对.城市建筑的历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