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央视推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该纪录片从饮食的角度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观众感受通过食物表达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和生存状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普通食物让观众感知中国这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古老国度。该纪录片解说词中含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引起了翻译领域的学者的研究热潮,因为文化负载词本身带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内涵,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处理好这些文化负载词。 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1986年提出,主要描述人类认知交际过程。Gutt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为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将该理论应用于翻译学研究后发现,翻译现象也可以以跨语际的交际活动来解释,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着重分析原文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语读者或听众的期待,遵循最佳关联的原则的基础上保证译文准确性,使目的语读者获得和原文读者类似的语境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文。原文中的若干文化负载词因其带有的源语言的文化特征会给译员的的翻译工作造成一定的障碍,如果不能处理好此类的词语,也就不能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可以说这种交际是失败的。所以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理论依据,介绍了关联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以及关联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和指导。通过分析英文版《舌尖上的中国》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探讨关联理论如何指导翻译工作。本文将解说词中的文化负载词分成五类,分别是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以及语言文化负载词,探讨关联理论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意义与作用,从获得最佳关联和跨语言交际的角度,对舌尖上的中国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分析,分析后发现关联的理论可以分解翻译过程,为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并且可强有力地解释翻译现象,可以看出关联理论为解释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依据,为其他学者提供更多的借鉴,对翻译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