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r(Co,Cu)Al基非晶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和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0998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晶合金因具有传统合金无法比拟的高强度、高硬度、良好的耐腐蚀及抗氧化等优异性能,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非晶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和室温脆性严重限制了其应用。因此,研究者将提高非晶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和改善其室温塑性作为研究目标。在众多改善非晶合金玻璃形成能力和室温塑性的方法中,微合金化法仍然是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中稀土元素微合金化最受关注。本研究以Zr(Co,Cu)Al基非晶合金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稀土元素Y/Sc合金化对Zr(Co,Cu)Al基非晶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 ZrCoAlY双相非晶合金的微观组织和形成机理,并初步解明了 Sc元素微合金化对部分ZrCuAl基非晶合金室温塑性改善的普适性规律。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和获得的结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本研究利用水淬法在高Y(7-10 at.%)合金化的Zr49Co28Al16Y7和Zr46Co28Al16Y10合金中获得了直径为14mm的厘米级非晶合金,并从热力学的角度对其高玻璃形成能力进行了解析。研究结果表明:Zr49Co28Al16Y7和Zr46Co28Al16Y10非晶合金具有较低的过冷液态和晶态的吉布斯自由能差是其高玻璃形成能力的主要原因。同时,本研究在更高Y(15-36 at.%)含量的合金中得到了具有双相(富Zr和富Y非晶)的非晶合金,并结合Zr-Y二元系相图的溶解度间隙曲线和液相两相分离的性质解明了 ZrCoAlY双相非晶合金的形成过程。此外,本研究制备的所有ZrCoAlY非晶合金的断裂模式为脆性断裂,其断裂强度均高于1400MPa并且随着Y含量的增加而降低。(2)本研究利用铜模喷铸法制备了一系列ZrCoAlSc块体非晶合金,研究了Sc含量对ZrCoAlSc非晶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微量Sc(<3at.%)元素的添加对ZrCoAl非晶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和断裂强度影响不大,但可以显著提高其室温塑性。其中,Zr49Co28Al16Sc2非晶合金具有较高的断裂强度(1812±20MPa)和室温压缩塑性(~10%)。通过对合金断口形貌、自由体积和弛豫特性的分析发现,Zr49Co28A116Sc2非晶合金高塑性变形的原因是其较多的自由体积诱发形成的大量剪切带所致。此外,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的理论计算结果表明,Zr49Co28Al16Sc2非晶合金中的Sc原子呈团簇状不均匀地分布在基体中,这类Sc团簇导致整个合金中的结构不均匀性增多,从而为剪切带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形核位点,最终提高了合金的室温塑性。(3)本研究选取ZrCuFeAl和ZrCuNiAlTi两种非晶合金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 Sc微合金化对其玻璃形成能力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微量Sc元素的添加可以明显改善ZrCuFeAl非晶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但对ZrCuNiAlTi非晶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影响不大。同时,ZrCuFeAlSc和ZrCuNiAlTiSc系非晶合金均表现出较高的断裂强度,分别高于1790MPa和1750MPa。此外,微量Sc元素的添加可以提高ZrCuFeAl和ZrCuNiAlTi非晶合金的室温塑性,其中Zr58Cu25Al10Fe5Sc2和Zr61Cu12.5Ni10Al7.5Ti6Sc3室温塑性分别为6.1%和8.9%。通过对断口侧面剪切带的形态、断口形貌和合金剩余自由体积的分析表明,其室温压缩塑性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合金剩余自由体积的增加。这些剩余自由体积促进了压缩过程中剪切带数量的增加、交叉及其增殖,最终提高了合金的室温塑性。
其他文献
原生生物在海洋微生物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将原生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联系起来,极大的提高了我们对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传统的基于18S rDNA序列的研究无法区分环境样本中活跃和非活跃类群,而基于rRNA的测序方案更倾向于表征样本中代谢活跃的类群。因此rDNA/rRNA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环境样本中原生生物群落结构
大量的陆源有机质经河流携带、迁移、传输并沉积在河口及近海区域,在该区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对区域生态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由于受陆-海交互作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河口-近海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十分复杂,且不同来源的有机质在迁移传输过程中其组成和化学性质也会产生差异性改变。因而,研究河口-近海域沉积有机质来源及迁移传输过程等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以我国东南沿海的九
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是当前面临的最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未来海水表层温度的波动会随着全球变暖而增加,但是温度波动对浮游植物细胞生理活动及其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的研究还是鲜见报道。高CO2浓度引起的浮游植物生理响应已经被广泛研究,但是浮游植物应对高浓度CO2胁迫在基因表达层面的内在机制则未见系统的报道。本论文选择3种典型浮游植物:大洋定鞭藻类(球石藻类)-赫氏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
硅藻是海洋浮游植物主要类群,分布广泛且多样性高。硅藻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初级生产者,贡献了约40%的海洋初级生产力,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稳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假微型海链藻作为首个被全基因组测序的模式硅藻,广泛应用于重要生态功能和环境变动响应研究。假微型海链藻基因组虽然已经解读,但仍缺乏高质量的基因组注释信息。硅藻的生态成功表明其进化了一系列应对环境变动的策略和机制,目前围绕硅藻对环境营养盐变动的生
本文依托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2012年9月)和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分别研究了北冰洋楚科奇海(太平洋扇区)和北欧海(大西洋扇区)以及南大洋威德尔海西北部(西南极)的细菌丰度和生产力的空间分布;结合温度、盐度、营养盐和叶绿素α浓度等环境和生物因子,分析了不同海域温度以及叶绿素α等环境因子对细菌丰度和生产力的控制机制;通过对比浮游植物叶绿素α浓度及其粒级结构与细
真核生物中绝大多数RNA必须经过多聚腺苷化(polyadenylation,poly(A))的转录后加工才能形成有功能的mRNA。多聚腺苷化过程包括mRNA前体的核苷酸序列信号识别、3’末端的切割和添加一段poly(A)尾巴,其中poly(A)信号的识别直接决定了加尾的位置从而决定成熟mRNA序列。最近在哺乳动物中已报道,CPSF30-WDR33-CPSF160复合体对保守的poly(A)信号AA
深海热液区是地球上一个特殊生态系统,蕴含着大量的微生物新物种与独特的基因资源。而且,热液区微生物参与了硫化物矿的形成与破坏。在深海环境中,微生物参与的生物成矿是铁、锰、硫等矿产形成不可忽视的因素。铁的异化还原作用对铁的分布产生影响,被认为是地球化学上最重要的过程之一。热液区铁还原菌的研究,对于阐明生物成矿的过程与深海环境中铁元素的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在南大西洋中脊“德音”和西南印度洋中脊“
生物基质上生活的表生生物(epibiotics)是一重要的生态类群,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其中,植表生硅藻(epiphytic diatom)和动表生硅藻(epizoic diatom)是海洋硅藻的重要类群,在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两大硅藻类群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生活在海洋桡足类和海龟等动物上的动表生硅藻,在我国海域的分布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收集我国海区常见的桡
AIDA最初是我们实验室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鉴定出来的与体轴抑制蛋白Axin有相互作用的蛋白。我们先前的研究表明,AIDA对于调控脂肪的吸收及储存有重要意义,并且在肥胖及其并发症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在研究这些现象背后的机制时发现,AIDA不仅可以促进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3(GPAT3)的降解,还能够促进另外两个甘油三酯合成通路的限速酶——单酰甘油酰基转移酶2(MOGAT2)和二酰甘油酰基转
互联网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人类生活,在互联网构成的网络空间里,人们可以摆脱现实世界中的一些限制,享受一种更高效、更方便、更自由的网络生活。然而,无规矩不成方圆,人类社会需要规范来指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使其合理有序,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网络空间也不例外,人们在其中的网络行为也需要规范的指导和约束。这些能够指导和约束人们网络行为的规范就是网络规范,网络规范是保证人们的网络行为合理有序,促进互联网有序运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