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导致的生态恶化、环境破坏事件不断在各个国家发生,这些突发事件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我国近年来频发的沙尘暴、雾霾天气,严重的影响了我国人民的生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已经成为全世界人们的共识。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关注点。在金融领域,绿色金融是充分考虑环境风险、成本、回报进行投融资,并在此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的金融手段。在我国绿色金融的市场主要是绿色信贷,它是我国利用金融手段促进我国环境保护的新型金融政策,响应了“十八大”搞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绿色发展的要求。绿色信贷的实施有利于环境的改善,对环境有着良性的影响。那么我国绿色信贷是否在改善环境质量中发挥了作用呢?本文阐述了实施绿色信贷的理论依据及对环境的影响路径,对国外绿色信贷实施的先进经验进行总结,梳理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经验,通过对比归纳出我国绿色信贷与成熟的绿色信贷体系的差距。通过灰色关联和var模型验证绿色信贷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绿色信贷通过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循环影响三种机制对环境质量起到改善作用。而我国目前绿色信贷体系并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长效激励机制缺失、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不科学、产品定位单一,团队建设力度不够影响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其对环境质量的改善效果并不好。并且目前绿色信贷对环境影响作用属于间接影响,其资金流入方向多为新能源、绿色产业,需要完善长效的配套机制帮助这些产业发展,改善环境的效果需要一定时间体现。相比影响环境的传统因素,绿色信贷对环境影响的程度较低,绿色信贷余额对环境的改善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影响。自我国实施绿色信贷以来,我国绿色信贷政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大部分反映在政策层面上,在法律法规、配套的激励惩罚制度等方面都有所欠缺。针对以上方面,本文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应该完善与绿色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信息披露机制,统一绿色信贷风险评价机制,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加强专业团队人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