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政府公信力普遍受到学者的关注。政府公信力不仅关系到政府的合法性问题,它的强弱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也是息息相关。提高政府公信力有利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构,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政府公信力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作为委托方的公众和作为代理方的政府存在信息不对称,而这种信息不对称究竟是如何影响公信力的呢?又该如何改善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任的流失呢?这些是本文的研究内容。写作过程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通过这些方法研究信息不对称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过程,并且运用信号传递理论提出了改善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建议。文章共有4章,主要内容有: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对政府公信力和用信息经济学研究政府公信力相关内容进行文献综述,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定位、创新之处和研究局限。同时本章还界定了本文分析中的政府公信力的范畴,将公信力的概念区分为公信力内核和公信力表现外层。公信力通过政策过程、行政人员行为和信息传递过程在公众面前呈现,这也是公众对公信力进行判断的依据。在本章的最后还分析了信息经济学中的激励机制和信号传递机制,这为后文提出对策建议做好理论铺垫。其次具体分析信息不对称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机制和表现,分析的角度是前文所论述的公信力表现层的三个方面,即政策执行过程、公务员行为和信息传递过程,并且结合案例分析。分析过程阐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机制,即道德风险效应、逆向选择效应和信息传递过程的扭曲和误解这三个方面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机制。这些分析是承接了第一章对于公信力的内涵提出之后,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进行的更深一层的分析。接着通过实证阐述政府公信力受到信息不对称影响的实际表现。理论分析中的影响机制在现实中究竟如何通过影响公众的认识而加强或弱化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判断呢?换句话说,假设政府是一个好政府,但是政府是否就一定会让公众相信它是一个值得信任的政府呢?我们通过调研来获得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的高低,通过对不同条件下公众对政府信任程度的不同来证实政府可以通过信号传递从而影响公众对公信力的判断。选取了N县为研究样本,选择了300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论一方面前文的理论,另一方面,也为最后的对策建议起到铺垫作用。最后探讨了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路径。在获取了公众对政府公信力认识存在事先的主观判断之后,能够修正这一判断的方法是通过反复的正确行为和良好的信号传递机制来改善政府公信力。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社会和市场无效率需要设计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以此减少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信息流失、信息隐蔽和由此造成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