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演变和效果:来自东北与华北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981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和效果是国际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提高,目前也正引起我国学术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然而,学术界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创新方面更有不少争论。为此,本文以我国东北和华北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对象,围绕如下三方面问题开展研究:1)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演变特征和现状如何?2)哪些因素促进了新型生产经营模式的发展?3)不同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效果如何?它们对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有什么影响?研究旨在分析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政策建议。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文基于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对中国东北与华北六省三大粮食大规模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数据(2003-2013年,包括21个县42个乡84个村845个农户4个公司55个合作社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定量地探讨了本文提出的三方面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结论:1)从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结构演变与现状的分析结果来看,2003-2013年研究区域内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发展速度较快,但仍然以家庭经营模式为最主要模式。家庭经营中规模经营的趋势明显,规模为50亩以上农户的耕地面积比重持续增加。2)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安排的动态变化中可以发现,2003-2013年家庭经营模式、公司与农业合作社模式在各个生产活动中机械替代劳动力的作用逐渐增强,而且在机械来源渠道中机械社会化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3)土地流转服务、社会化服务等制度安排是促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出现的因素。若有土地流转服务及社会化服务年限增加1年会促使农户经营规模分别扩大4.58亩和0.22亩。4)市场因素如劳动力工资上涨也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出现和规模经营有促进作用,非农日工资上涨1元对规模为100亩以上农户耕地面积比重和农户规模的影响分别为0.003和0.04亩。5)针对大户的生产补贴政策,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出现和农业生产规模经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若有补贴政策会促使规模为50-100亩和100亩以上农户耕地面积比重分别提高0.03和0.11。6)经营规模与单产呈现倒U型关系,并不是经营规模越大产量越高,盲目扩大经营规模可能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华北地区小麦单产最高的经营规模分别为41.8亩、39.6亩、14.3亩。7)经营规模与单位利润也呈现倒U型关系,经营规模到达某个点后农户的单位面积利润下降,研究区域内单位利润最高的最优经营规模为30-50亩。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几点主要政策建议:1)不论是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还是提高农民经营收入的角度来看,国家都应该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家庭经营模式,不鼓励发展公司、合作社等大规模经营。2)促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体系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转移。3)政府部门应加强出台专门针对家庭经营农户的扶持政策,重点放在鼓励家庭经营模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工艺美术行业正处于积极开拓市场,调整产品结构的时期。本文对工艺美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
该文从理论上初步探析了农业技术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的关系,实证性地刻划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农业产业化及其技术进步的过程和现状特征,勾划出了适应于广东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完整
乡镇财政是中国财政体系的基础环节.在财税改革和农村经济逐步发展的形势下,如何规范乡镇财政收的取得和管理以强化乡镇财政职能是新时期加强乡镇财政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奶牛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奶牛业只有通过产业化经营,与相关产业联合并协调发展,使生产要素优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才能适应市
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关于“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存在相当普遍的营养不良问题,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学习成绩,加剧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不利于我国人力资本提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
根据信息化的发展概况,分析信息化的实质与内容.阐述信息化对企业经济集约增长的作用.提出木材加工企业信息化应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
严峻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使得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分外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推动该区农村牧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成为该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该文第一部分主要利用统计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