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普生儿女们的悖论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1A2B3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自出版后一直是批评家们研究的焦点。本论文意在通过研究康普生儿女们的悖论来探索该小说的深邃意义。 本文由前言,正文和结论组成。前言是对论文主要内容和所用批评方法的简要介绍。正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班吉的悖论。我首先用神话原型方法说明他是一个基督式人物。把他塑造成这样的人物,福克纳意在把他与基督相对照,从而通过基督来突出班吉的无爱与悲惨。因此,班吉是一个基督式人物与白痴的悖论。第二章是昆丁的悖论。昆丁深受南方传统的影响,梦想成为一名骑士。然而他的事事失败证明他的无能,所以他是一个无能的骑士的悖论。第三章论述杰生的悖论。由于杰生广为人知的邪恶和他对自己的沙多里斯身份的拒绝,他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沙多里斯。而由于他自己也是斯诺普斯的受害者和他在处理金钱上的无理性,他也不算一个完全的斯诺普斯。因此他是一个沙多里斯与斯诺普斯的悖论。第四章谈的是凯蒂的悖论。由于她的勇敢无畏和无私的爱,她无疑是“最美的”。同时无疑她最后也堕入性乱。因此她是一个“最美的”与娼妓的悖论。她的堕落缘于其家族的无爱和家人对她成长中正常欲望的压制。凯蒂无私的爱她的兄弟,但她的兄弟没一个为她着想。因此用女性主义的术语说,她只是一个“他者”,她的悲剧也是一个受男性和社会传统压制的女性的悲剧。 论文最后归纳指出康普生儿女们都面临身份的困惑,因而他们都是悖论人物。从历史传记批评角度看,康普生儿女们的悖论反映了二十世纪之初美国南方社会转型的现实。所有康普生儿女们都是其腐朽家族的牺牲品,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牺牲品。
其他文献
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者(1914年至1930年在俄罗斯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流派)首次提出文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文学作品本身,文学评论者要去探寻文学自身的特性和规律,也就是说,去
回指消解指的就是回指语确定先行语的过程。回指体现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回指消解的研究旨在揭示话语理解的一般规律。间接回指作为一种复杂的回指现象,其消
TG是转换生成语法的缩写形式。转换生成语法于20世纪50年代由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开创。他提出所有语言的语法应有共同的语法框架,他命名为转换生成句法。转换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彬教授赠我他的新近结集出版的《水木书谭—新闻与文化的交响》一书,翻开来一读,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厚厚的一大本,45万字,几口气下来就读完了。  我以媒体为职业多年了,但没有上过一门新闻方面的课程,也没怎么读过这个领域的书。想来这背后是有潜意识里的叛逆想法作祟的,没学过新闻,照样吃这碗饭,还时常以此自鸣得意,好像很酷的样子。另外,新闻专业出身的人常说“新闻无学”,近年来耳濡目染
现实世界中的事体可分为有界的物体和无界的物质,无论是有界的物体还有无界的物质,它们的存现均有量的属性,因而语言中也存现着大量表征名词数量的量化词。不同的语言表达量的方
约翰·福尔斯是世界著名的英国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因在文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而瞩目于世,而且也因畅销不衰给他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尤其是他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
本文通过对美国现代犹太作家艾·巴·辛格的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的解读,分析了现代犹太作家所关注的西方文化中的精神困惑,揭示出了作者在小说中探讨的精神困惑之出路对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