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粉尘进入人体通过各种清除功能,可使进入呼吸道的97~99%左右的尘粒排出体外,而进入和残留在体内的尘粒,只有吸入粉尘量的1~3%。人体虽有良好的防御和消除功能,但若长期吸入高浓度粉尘,则仍可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其中危害最重的是可引起尘肺。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粉尘引起的尘肺是中国目前职业病中最主要,危害最严重和最广的一种。关于石灰石粉尘能否引起尘肺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尚有争议。现代职业病研究领域把各种粉尘分为两大类:纤维化尘和可厌性粉尘。可厌性粉尘即惰性粉尘。有的学者认为惰性粉尘不能引起网织纤维增生,又不能引起胶原纤维化。其中列举的惰性粉尘中包括石灰石粉尘。但是,有的学者强烈反对所谓“惰性粉尘”和“良性粉尘”之说,他们认为任何粉尘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本研究详细检索国内外近20年来关于粉尘与工人健康的相关报道,发现该领域报道较多,但石灰石粉尘与工人健康的相关报道较少,特别是对石灰石粉尘的浓度、分散度等及对工人健康危害性质的程度进行全面的研究报道几乎无。为了使全社会对石灰石粉尘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有个全面、科学的认识,特别是明确其与尘肺的关系及发病特点,以引起社会的重视和预防,故作此研究。
方法;采用区域整群抽样和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360名接尘工人进行问卷和健康检查,包括职业史、既往疾病史、吸烟和饮酒史、主诉症状等;进行常规内科检查、胸部X线高仟伏摄影、肺功能检查。同时采用配对设计原则选用360名对照,进行相同项目调查,将接尘组与对照组症状、体征、胸片、及肺功能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对比。
对济钢炉料公司石灰石生产车间进行劳动卫生学调查:内容包括建厂情况、职工人数、工艺流程、防护设备设施等,及车间石灰石粉尘浓度,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粉尘分散度的测试。
结果;经检测石灰石粉尘浓度为7.4-20.1mg/m3,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平均在2.1%,粉尘分散度粒径在5μm以下者占49%~78%。即石灰石粉尘属低矽量粉尘,但其分散度高。通过接尘工人呼吸系统症状、胸部X片、肺功能与非接尘对照组的比较,得出粉尘组呼吸系统症状较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胸部X片表现亦有显著差异,接尘工人肺部X线改变明显高于对照组,以肺纹理增多、增粗、扭曲变形、粗网为主,且有尘肺的特征性改变,还可看出接尘工人发病率与工龄有关。接尘10年以上开始出现无尘肺0+,接尘15年以上组与接尘15年以下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粉尘工人的肺通气功能与对照组相比,除VC指标差异显著(p<0.05)外,FVC、MVV、FEV1.0、FEV1.0%、MMEF指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异常检出率结果也与之一致。肺功能障碍以阻塞型为主。
结论;石灰石粉尘属低矽量粉尘,但其分散度高,如长时间高浓度接触可对人体产生危害,接尘工人会出现胸闷、气促、咳嗽、咳痰等症状,超出机体清除能力,便可在肺泡内累积,产生尘肺,其特点是发病慢,症状表现较轻,小阴影小而淡,低密集度,均以不规则小阴影s影改变为主,正符合低含矽量粉尘所造成的改变,即可引起以间质纤维化为主的肺病变,较少形成以结节为主的弥漫性纤维化病变。肺通气功能FVC、MVV、FEV1.0、FEV1.0%、MMEF减退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分析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而异常检出率结果也与之一致,提示接尘工人的肺功能受到一定损害,主要表现为阻塞型通气功能障碍。MMEF是评价早期小气道阻塞的指标,MMEF减退明显高于对照组,提醒我们注意接尘工人的肺功能检查,早期发现损害,早预防及调离,最大限度减少工人的损害和企业损失。
尘肺发病主要在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高,分散度高,粉尘浓度较高的工序,且患病工人工龄均较长,证明了石灰石粉尘致尘肺因素主要为粉尘浓度,分散度,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及接尘时间。根据石灰石粉尘致尘肺发病率低及进程缓慢的特点,提出以接触石灰石粉尘10年开始拍胸片会诊,追踪观察至脱离粉尘作业20年左右,即不漏诊,又不用每年拍胸片减少摄片工作量和X光胶片的大量消耗。预防方法为降低浓度,减少接触时间,减少工作年限,加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