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英语语篇中语法隐喻的功能和认知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m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传统中对隐喻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他和他的追随者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主要用于装点和修饰,这一点在文学领域体现的比较明显;同时他们也认为隐喻只是一种语言现象。这种传统的隐喻观在隐喻的研究历史上延续了很长时间,直至莱克夫和约翰逊在二十世纪发现了隐喻在语言和人类思维中的普遍性。他们对隐喻的研究在隐喻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莱克夫和约翰逊对隐喻的研究或称为“概念隐喻理论”仅仅停留在词汇的层面上。并且它们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在人类理性思维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规约隐喻。既然隐喻无所不在,理所当然在语法层面上也存在着隐喻。尽管是韩礼德首先提出了“语法隐喻”的概念,但是语法隐喻的意识很早就被人提到过,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在语法隐喻提出的十多年后,几经发展和完善,韩礼德于1996年对语法隐喻进行了重新定义和分类,这次重新界定打破了原来的三分法,将所有的级转移和类转移现象都囊括在内。这种界定和分类改变了原来的划分标准,根据语法范畴对世界具化的不同程度,将语法隐喻法分为13类。这种重新界定和分类增强了语法隐喻的解释力和涵盖面,同时也为科学语篇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独特的方法。随着语言和人类思维隐喻本质的发现,人们逐步打破逻辑经验主义对科学和科学语篇的看法:他们认为科学语言是枯燥无味的、客观的,语言和世界是一一对应的客观关系。很多人开始研究科学语篇的隐喻本质。在本文中,基于韩礼德对语法隐喻的重新界定和分类,作者从功能和认知的角度探讨了科学语篇中的语法隐喻尤其是名词化。作者依据从权威书本和期刊上随机抽取的十篇科技文章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名词化是科学语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类。随之,研究了名词化在科学语篇建构中的作用,并发现其主要作用是增强科技语篇专业分类的技术性和逻辑论证的合理性。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综述了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到现代认知语言学家莱克夫和约翰逊以及功能语言学家对隐喻的论述。从而指出了语法隐喻和传统隐喻、概念隐喻理论的联系,以及语法隐喻的独特特征。语法隐喻与科学语篇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科学语篇重要而明显的特征。第二章首先简单地综述了韩礼德对语法隐喻的重新定义和分类,同时也探讨了韩礼德的语言观和语法观与语法隐喻的关系。并且尝试着从认知的角度来挖掘语法隐喻中类转移的认知原理。第三章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这一部分首先指出了研究科技语篇的重要性和研究科技语篇中语法隐喻的必要性,然后提出研究问题,并采用数据统计的方法计量了每种语法隐喻在所选取的科技文章中的出现频率,发现名词化是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最后,作者简单地讨论了名词化在科学语篇建构中的作用。第四章是第三章的进一步发展,这一部分从功能和认知的角度讨论了语法隐喻和科技语篇的关系。第五章是本论文的总结。该章指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局限性并展望了语法隐喻研究的光明前景。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交际法的广泛使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日益被取代。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哑巴”或“聋子”。交际法的运用使这一局面有所改善。学生在听、说、读、
汉语和越语的“一点儿”,具有很多语法功能,他们分别可以和NP, AP,或者VP搭配在句子中充当不同的语法功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意义。汉语和越语的“一点儿”具有许多相同点和
<正>色彩是一个宁静而又深远的世界,人们常说红色代表热情、蓝色代表忧郁、白色代表纯洁、绿色代表生命……不同的色彩可以表达人的不同性格、身份、地位、心情。而中国传统
保护用电流互感器(TA)的性能优劣直接影响保护装置的动作行为和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而检验其性能是否满足运行要求的最有效方法是对保护用电流互感器开展励磁特性试验。文中介
根据装甲车辆质量指标需求,提出一种QFD需求展开的方法,首先分析了质量需求展开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装甲战斗车辆质量需求与性能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质量需
本刊讯(本刊记者 王伟 特约记者 赵飞)近日,记者从洛阳市卫生局了解到,该市涧西区作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自2008年在全市率先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试点以来,卫生工
作为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教学评价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举足轻重。对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进行动态的、及时的形成性评价,将极大地改善翻译教学的现状。通过对终结性评价和形成
简要介绍了非晶硒DR平板探测器的结构原理及维护保养。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一幢老房子、一件老古董,都是城市的记忆,浸染着风雨沧桑,承
广告翻译作为一种实用文体的翻译曾一度引起翻译研究者的关注。然而,仅有少数人关注到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广告——诗型广告的翻译,更少人对此进行专门研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