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魔纠缠下的文学创生 ——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生命主题比较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qq1652472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着重探讨“生命主题”这一大框架下,鲁迅与夏目漱石之间关于疾病与死亡之态度的异同,及对其创作的影响。是利用比较文学“平行贯通法”等相关方法,以作家之间的异同为横向研究,生命主题为纵向深入的一次跨文化诗学研究。“生命主题”是一种宏观概念,其中包罗万象种类庞杂,限于篇幅,也便于更细致地研究两位作家之间的灵魂共鸣,本文将主要研究论点落在疾病及其引起的死亡上,以疾病为桥梁触探两位作家关于死亡的真实心态,继而根据其生死观反馈疾病发展下的文学创作心态,探索两位作家在疾病影响下形成的创作理念与风格。在疾病观层面,运用病理学、病迹学等相关知识与研究方法对两位作家的疾病心理进行剖析,并根据加斯东·巴什拉的想象理论与现象学学说,本论文将始于疾病却并不局限于疾病,而是探讨作家在罹患疾病后是如何理解自己的疾病,如何与疾病共存,甚至利用疾病进行创作与精神上的“重生”,疾病种类及其病状本身属于医学范畴,并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因此本文将重点放在两位作家的疾病观以及疾病引起的死亡观对创作的影响机制上,以这两种观念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又如何作用于两位作家的文学人生,使得创作中充满战斗的“狂气”。本文属于比较研究,因此比较鲁迅与夏目漱石生命哲学的异同是本文主要骨架,根据异同来探讨鲁迅旅日期间可能受到的潜在影响与思维变迁是本文核心内容。疾病与死亡虽然是两个看似负面的影响因子,但二位作家将其变为战斗的动力源泉,如此生命哲学,值得深思。绪论中阐述了本文的创作缘由、在写作中主要运用的相关概念,研究现状的总结与反思,具体的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第一章,生命哲学的第一层——疾病观的异同研究,疾病对个人的影响不仅在生理上更在心理上,对于鲁迅与夏目漱石而言,疾病更是纠缠一生的宿敌。对于疾病的产生,两位作家有着相同的观点,即精神与现实的摩擦与碰撞,是精神世界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矛盾外化。在肯定两位作家疾病观上的相似性后,考虑到鲁迅与夏目漱石是生于两个国度、接受着两种不同的文化教育的作家,因此即使有着相似的疾病观,在处理内外矛盾的外化时必然会出现不同,继而影响创作内容与思想体系,体会出不同的“自我”人格;第二章,疾病的推进使生命逐渐走向死亡,同样接受了佛教影响的鲁迅与夏目漱石,在面对肉体的消逝时都产生了“死亡”即解脱的想法。然而生与死这一组看似对立的概念在两个作家笔下有着不同的论调,生是如何生?死又如何死?生与死真是对立的吗?死亡是一瞬间的吗?根据疾病观延伸出的,是面对死亡时如何处理“灵与肉”的关系问题,肉体的消逝与意识的飞升,到底哪一种能够称得上真正的死亡,在两位作家笔下有着不同的答案。第三章,对疾病与死亡的思考,生命哲学让夏目漱石与鲁迅的创作都体现出了共同的特征,即“狂气”。狂气可以由疾病直接引起,福柯认为疾病是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所引起的。于是为了弥补精神上所受到的压迫,或是由于外界环境造成的某种意识缺失,作家在创作时产生了代偿行为。创作艺术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狂气只是用于服务作品,扮演撕裂者与打破者的角色,承担“从非理性中恢复理性、再把理性交还给非理性”的任务。鲁迅的“狂气”不仅来自其师章太炎,或许也有夏目漱石的潜移默化。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比较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生命哲学,并非为了证明夏目漱石对鲁迅有直接影响,而是为鲁迅的思想研究探索新的角度。相似的人生经历,相似的文学理想,相似的时代背景,虽然未有直接交集,但两位作家之间关于生命哲学的体验却犹如神交。两位文豪现已仙逝,而他们的精神却如他们所期望的那样永远长存。
其他文献
美国作曲家多米尼克·阿尔真托所创作的《六首伊丽莎白时期的歌曲》是美国艺术歌曲的典范之一。不论对于声乐演唱者或钢琴合作者,成功演绎这部作品都会带来莫大的成就感。本文基于钢琴合作者的独特视角作为出发点,通过与钢琴独奏者比较的方式,并以《六首伊丽莎白时期的歌曲》为具体分析案例,揭开钢琴合作者与钢琴独奏者理念上的差异。作为钢琴合作者,树立演奏时双手力度平衡的意识,独特的视觉与听觉概念,以及在演奏中将歌者的
一个行为满足怎样的条件可以被称之为恶行?世俗的哲学文本中对恶行的定义有很多,但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定义恶行的理论都认可,恶行至少包含以下两个要件中的一个或全部:(1)重大的伤害,如对精神上、身体上造成不可恢复的创伤;(2)特定的动机,如为了从他人的痛苦中获得快感。上述两个要件都面临着强有力的反驳,这些反驳使得现有的恶行理论,要么不能区别恶行与一般的不道德行为,要么排除了一些明显是恶行的情况。要想在这
音准和音色是每位小提琴演奏者毕生追求的两样东西。音准更是音乐表达的基础,失去音准的音乐是毫无意义的。而小提琴又是所有乐器中对音准控制要求最高的乐器,这就对演奏者们音准的控制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然而研究小提琴音准问题的学者并不少,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层面,而并非从演奏的实践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音准的理论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演奏,所以本文旨在从实践的角度出发,通过实践演奏中可能遇到的问
战争罪或危害人类罪的实施往往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比如武装冲突、战争等。此类犯罪通常是由军事组织或者团体实施,作为这些组织或团体的指挥官,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实施犯罪,但鉴于他们对下属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指挥官未能有效阻止下属犯罪或惩罚犯罪者,可以从侧面表明他们对下属实施犯罪的默许。与此同时,此类罪行涉及到的人数众多,国际法庭难以将所有涉案人员全部治罪,一方面收集证据的难度过大,另一方面司法成本的承担过重
湿地具有非常高的生物生产力,为人类提供着各种各样的福祉,被认为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资源。然而,尽管湿地的生态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的价值却经常被忽视或低估。据统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湿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丧失,尽管我国在湿地保护管理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湿地保护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而言,我国湿地退化的趋势在短期时间内依然难以有效遏制和逆转。以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近年来随着
数学应用题与其他类型的数学问题存在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有丰富的背景材料,学生解应用题的关键就是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结构。本研究希望通过设计典型应用题,来了解学生解答应用题过程中表现的数学抽象能力水平的现状,从而对数学抽象教学和数学应用教学起到指导与启示作用。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纸笔测试法、统计分析法,通过对淮安市某高中高一年级三种不同水平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界定数学应用题及数学抽象能力的内涵,
长春曾是伪满时期的首都,有着一段特殊的历史,在城市中心区仍留有许多充满故事与年代印记的建筑与街区,因城市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原本繁华的街区已不再繁华。如何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使传统街区活力再生,是保留长春市民情感记忆的关键。本文所要研究的长春市牡丹街就是基于当今城市转型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社区营造理论起源于英国发扬于日本,因为有效的改善了美国地方的社会、经济、政治等问题,而被亚洲地区、非洲地区广泛的借
苗族村寨习惯法纠纷解决机制是苗族人们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规范机制,是伴随着苗族村寨习惯法的发展而逐渐完善的,在苗族村寨社会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苗族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纠纷解决机制进行研究,逐渐引起学者们以及社会大众的讨论与关注。苗族村寨的传统文化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特色性,苗族村寨习惯法纠纷解决机制发展较为完善,所以对苗族村寨习惯法纠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早已参透了我们社会的个个领域,同时也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工作方式和手段。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室内设计,同样也受到了数字技术的重大影响。在计算机没有出现以前,体现设计师设计意图表达的手法比较单一,主要是用纸和笔;在计算机技术出现后,数字技术高速发展,室内设计不仅在表现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其技术手段从原来比较单一的手绘逐渐由计算机电脑绘制软件所替代。绘图软件的层出不穷,
草地承包制度实施后,受水源限制及牧户依赖心理等原因,青藏高原草地出现了单户管理方式(相邻牧户之间通过设立围栏来划分草地,下称单户)和联户管理方式(两户及两户以上的牧户共用草地,且牧户之间没有用围栏规定边界,下称联户)共存的局面。事实上,联户管理是对传统游牧方式的效仿,目前在青藏高原牧区已普遍存在,但伴随这种草地管理方式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是否解决围栏带来的问题,是否产生新问题,对畜牧业生产、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