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分析在石器微痕研究中的作用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w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器功能研究是旧石器考古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其研究以建构远古人类的整体行为模式,而对石器功能的判断主要通过使用显微技术对石器表面上的微痕进行分析研究。目前,石器微痕分析主要是对定性材料的采集以解释史前人类活动,但定性研究成果有时很难在学者间达成统一的认识,这让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定量研究的重要性。本文研究认为石器微痕分析中引入定量研究有一些优点。一是,在多变量复杂分析中定量分析具有较好的优势,定量研究中数据的客观性让石器微痕的解释更有说服力。二是,石器微痕定量分析整合了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包括使用图像检索技术、石器制品组合间对比、激光轮廓测量仪、变焦显微镜、三维超景深显微镜及数码显微系统等一些在计算机以及工业上的仪器使石器微痕分析研究的可信度及实验的可重复性得到了提高。三是,定量研究时使用工业上的表面结构测量仪器对石器微痕进行分析利于使用统一的标准体系让研究者达成共识。但研究还发现一些其他问题。一是,各种仪器和设备在使用时具有技术上的局限性,研究框定了石器工具的大小、质地等条件,石器工具适用的范围还需要进一步扩大。二是,定量研究实验总体还较少,实验对象主要是复制工具,还需要大量的实验以进一步提高结论的说服力。三是,在定量研究过程中仍然要使用到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仍是考古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两种方式的结合是研究的发展趋势。
其他文献
环境能量收集技术从环境中收集的能量具有丰富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可以给低功耗电子设备供电。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传感器网络仅使用环境能量收集技术供电时,由于收集到的环境能量微小、不稳定等特征,传感器网络会出现无法连续正常工作的问题。采样系统是物联网传感器网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均涉及采样。采样系统使用环境能量收集技术供电时,也会无法连续正常工作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快速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与日俱增,开发清洁可靠的新能源技术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其中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是一种目前公
沥青路面以其施工速度快、行车舒适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和各等级公路中。随着交通量和车辆荷载的日益增加,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愈发严重,特别是在长纵坡路段、道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退役动力电池的数量也急剧增长,相关数据表明,汽车动力电池容量不足其额定容量80%时,电池的各项性能指标已经不能满足电动汽车的日常使用需求,若此时报废
湿陷性黄土为典型的区域性特殊土。湿陷性越强,湿陷变形量一般较大,发展较快且不均匀,在施工期间乃至工程建成运行几十年后都有可能发生,对工程带来严重灾害。本文以强、弱湿
目的选体重相当的SD雄性大鼠为研究对象,建立慢性偏头痛(Chronic Migraine,CM)大鼠模型,侧脑室给药后,观察行为表现及测定出现缩足反应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
卫星通信网络技术在我国发展迅速,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随着星地通信系统规模增加,卫星通信网络用户越来越多,星地通信安全越发重要。传统的基于密码学的计算安全,由于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升而面临挑战。物理层安全通过结合无线信道特性保障安全传输,因安全性高而备受关注。论文从物理层出发,研究和实现基于星地信道特性的身份认证和密钥加密通信等安全传输关键技术。论文首先对星地通信信道特性进行分析,相比于地面传输链路,
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遣杨载诏谕琉球。永乐元年(1404年),琉球奉表称臣,中琉正式形成以朝贡贸易为基础的外交关系。此后,琉球凡旧王薨没,新王嗣位,皆请封于中国,明清历代君王亦因应遣使往封。在明清两朝“怀柔远人”“厚往薄来”的政治支持下,中琉以朝贡贸易为基础的交往,维系了近五百年。本文以明清两代册封琉球使及其从客海洋诗作品为研究对象,解说其在中琉交往背景下具有的特殊意义。从明清册封琉球使
葡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果树树种之一。目前全球广泛栽培的葡萄为欧亚种葡萄(Vitis vinifera L.),品质优良,但抗寒性差,其生长发育受到低温的严重影响。中国是葡萄属植物的起源中
王光烈是近代东北地区的著名书法篆刻家,也是各类金石书画收藏家、鉴赏家,他在篆刻技法与篆刻理论上都有着卓越的成就。技法上,他的印章上溯秦汉古玺、刀布,旁通各类金石,又颇得赵之谦、吴让之、吴昌硕等人之法。印文结字极其考究,这得力于他对古文字的深入研究与对篆书的刻苦练习。篆刻作品中加之所藏古玺、刀布的意趣,使得他的篆刻作品样貌鲜明,皆是古意盎然又别具一格。理论上,他所著的《印学今义》与《古今篆刻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