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詹姆斯在中国的名声学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fang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亨利·詹姆斯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文体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作为一名杰出的小说家,詹姆斯有自己明确的小说理论。他创作的《一位女士的画像》、《专使》等大量长短篇小说和《小说的艺术》、《小说的未来》等文论及他为自己的小说集所写的十八篇序言为他在英语文学史上最终赢得不朽声誉。国外对亨利·詹姆斯的研究从1934年、即詹姆斯诞辰一百周年开始就长盛不衰:美国颇有影响力的文学期刊《猎犬与号角》于当年六月出版“亨利·詹姆斯专号”;著名的传记作家Leon EDE1因其编著的五卷本《亨利·詹姆斯传记》获得1963年的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大奖;从1979年开始,由霍普金斯大学出版《亨利·詹姆斯评论》每年出三期,至今已有二十二期;1989年出版的《亨利·詹姆斯百科全书》比任何单卷本著作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亨利·詹姆斯的影响甚至涉及到电影界,他的四部小说被拍成电影,其中《金碗》入围去年的戛纳电影节,受到广泛的好评。尽管亨利·詹姆斯的名声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得到复兴,但遗憾的是对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詹姆斯依旧是个陌生的名字。中国读者第一次接触他的作品是在1934年,然而第一次得到系统认识是通过赵铭所撰写、1956年香港今日出版社出版的《碧庐冤孽》的前言。读者大多通过《一位女士的画像》、《黛西·米勒》泛泛地了解他,而其后期更为杰出、更具有詹姆斯个人独特风格的三部力作却只有《专使》被译成中文,介绍评论文章更是寥寥无几。本人对近七十年来(即从亨利·詹姆斯第一次介绍给中国读者至今)各类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发现对詹姆斯的评论甚少,而这数量不多的文章都是纯文本分析。本文从比较文学名声学角度描写与阐述詹姆斯在中国的接受。文章采用历史的、比较的方法研究其作品在中国的接受情况,对其在中国声誉状况做出整体性描述并做出解释,探讨詹姆斯在中国接受状况的深层原因。正文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简要叙述亨利·詹姆斯在中国的接受情现实;第二章力图对亨利·詹姆斯作品在中国的出版做综合研究;第三章旨在从历史的角度对亨利·詹姆斯在中国的评论,并简要介绍致力于亨利·詹姆斯研究的几位学者的基本成绩;第四章讨论中国冷落亨利·詹姆斯这样一位著名作家的根本原因;最后一章展望亨利·詹姆斯在中国得到接受的光明未来。
其他文献
摘 要:笔者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园艺专业人才,在总结近几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及育种”实验课的项目式教学改革,阐述实验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流程,对理论教学环节和考核方式也进行相应的改革探索。实验项目式教学改革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对此进行分析与展望。   关键词:园艺植物育种学;实验项目;教学改革;地方高校   丽水学院属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约瑟夫·康拉德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坛杰出的小说家。在他的写作生涯中,努力追求技巧的新颖和文体的优美,他独特的叙事艺术为最杰出的维多利亚小说与最出色的现代派作者提供了一个
非语言交际在人们的交际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言语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只注意言语交际,忽略非语言交际,是一种不完全的交际.研究表明只有35﹪的信息是通过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即结构主义,它是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教学方面,建构主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对将学生视为被动
本文是比较文学意义上的接受学个案研究。文章首先详尽而客观地描述从1917到2000年中国(主要是中国大陆)读者对《简·爱》的阐释和接受,然后探讨形成这一接受史的中国社会的与
约翰·厄普代克(1932—),是当代美国文坛最负盛名的多产作家之一。自195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贫民院集市》以来,他已出版已近50部作品,并发表无数篇评论,演说,和采访录。在他如此丰
<正>每年的这一期,都与回顾与展望有关。2017年中国家电市场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全年市场规模达到1.735万亿,同比增长9.8%。在所有品类中,厨电、小家电表现抢眼,产品卖点更加
期刊
作为先锋作家代表人物,余华因为其极富魅力和表现力的作品得到海内外关注,多部小说被翻译成外语。《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英译本在英语市场接受良好,这促使很多翻译研究者探索译
约瑟夫·康拉德(1857- 1924)是一位以海上生活作为小说创作背景和题材的作家.由于他在作品中展现的非凡的叙事技巧,康拉德现被西方评论界公认为现代派文学鼻祖之一.存康村德
语言分析有其固有的难度和复杂性,但是多年来,人们从未停止过这方面的探索.特别是近25年来,对于语言的使用(The use of language)和使用的语言(Language in use)的分析更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