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为了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打破语文课堂的封闭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而提出的。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问题教学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宁鸿彬的“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理论、钱梦龙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蔡澄清的“点拨式”教学法为依据。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它的特征是主体性、研发式和全员性。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发展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具有对社会生活的现实与未来的人文关怀。笔者将语文研究性学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预备阶段,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下一阶段进入真正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是浅层次语文研究性学习阶段,是通过经常质疑,大量比较,视角转换的方式形成问题或专题进行研究,并以作文的形式总结研究成果。这一阶段的学习是为进行更深一层的研究——课题研究奠定基础。第三阶段是从教材出发进行的较深层次的课题研究阶段,这一阶段已开始明确以选题——收集、处理信息——撰写小论文、表达交流——评价为教学过程,可采用从注释、教材细节、课后练习题、整篇课文、几个单元课文中发现课题的方法进行研究。第四阶段是课外跨学科课题研究阶段,这一阶段是第三阶段的自然延伸和拓展,是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具体运用和升华。可采用从阅读、社会实践、生活、文化现象中发现课题的方法进行研究。语文研究性学习,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尽管如此,为使语文研究性学习更有效,应注意将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相结合;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应有深浅不同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方向;不能要全清云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J实践求所有学生的研究结果都一定达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要处理好主体和主导的关系;注意课题的延伸性,切忌宽泛无边;教学设施要配套;提高教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