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气污染、能见度的降低等诸多环境问题日益显著并亟待解决。霾是能见度下降的典型天气现象,通过对霾天气下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特征、颗粒物消光特性以及消光系数与颗粒物浓度相互关系的研究,深入探究能见度降低的特征及成因,为更好地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2015年1月大气气溶胶浓度变化资料、气溶胶散射系数、黑碳质量浓度、NO2体积浓度、PM2.5质量浓度、大气能见度以及其他常规气象观测数据,通过对数正态分布(log-normal)及相关拟合方法,分析了南京冬季气溶胶谱分布、气态污染物、散射系数及吸收系数的变化特征,给出了散射系数与吸收系数对大气消光的贡献,能见度与颗粒物数浓度、PM2.5质量浓度和相对湿度的关系;对观测期间的霾进行了分档统计,给出了不同等级霾天气下低能见度特征,并结合数据分析得出了南京冬季能见度下降的成因。结果表明,0.1~10.0 μm粒径段气溶胶数浓度平均值为(2784.2±937.6) cm-3,体积浓度平均值为(16.9±7.1)μm3/cm3,数浓度和谱分布日变化规律明显,在早晚呈现双峰分布;对数正态分布(log-normal)拟合气溶胶谱所得出的4个模态下的几何平均粒径分别为0.11 μm, 0.15 μm, 0.22 μm, 1.16 μm,表明积聚模态粒子对气溶胶谱的贡献较大;大气气溶胶的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分别为(423.4±265.3)Mm-1和(24.5±14.3) Mm-1,对大气消光的贡献分别为89.2 %和5.2 %,表明大气消光主要贡献来自于气溶胶的散射;散射系数、吸收系数与PM2.5相关性较好,能见度随颗粒物数浓度、PM2.5质量浓度呈指数下降趋势,也与相对湿度保持一定负相关性。观测期间能见度均值为4.3 km,且连续出现能见度不足2 km的低能见度天气;霾在本次观测期间出现的频率为83.3%,霾天气下气溶胶粒子数浓度、消光系数和PM2.5质量浓度大幅超过非霾天气,最高值分别达到6227.8 cm-3,1471.2 Mm-1和358 μg/m3,气溶胶谱分布在此类天气状况下差异明显;局地源及特定的天气条件对霾的形成有重要贡献,霾天气下能见度的降低来自于颗粒物与相对湿度的共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