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干沉降是清除大气气溶胶及其前体物和中间产物的主要汇机制,对维持大气成分相对稳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干沉降能够将大气中部分气溶胶带入土壤或水体中,引起土壤或水体的酸化及其它反应,进而影响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南京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目前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因此对该地区气溶胶干沉降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利用采集到的2014年7-10月南京北郊地区夏秋季节84个有效干沉降样品,分析并探讨了南京夏秋季节大气干沉降中水溶性离子的化学组成及其来源。然后利用空气质量模式WRF-chem对2014年1月南京及其周边地区一次重污染情况下PM10及其干沉降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夏秋季干沉降样品平均pH为6.2,干沉降偏中性。Ca2+和NH4+是主要的阳离子,日均浓度分别为115.7μeq.L-1和31.2μeq·L-1,分别占阳离子总量的68.3%和18.6%。阴离子以SO42-、Cl-和NO3为主,日均浓度为30.4、20.7和18.7μeq·L-1,共占总阴离子的89.2%。干沉降浓度变化受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和污染气团输送共同作用的影响,其中本地气团对干沉降污染的影响较大,干沉降污染具有局地性。南京夏秋季节固定源(燃煤)对大气干沉降水溶性离子的贡献大于移动源(机动车),8月因举办青奥会而采取的环境管控措施对固定源的影响大于移动源。主要离子来源分析表明NO3-和SO42-大部分源自于人为排放,Cl-主要为海洋输入,K+和Mg2+主要来自陆相输入。模式模拟方面,模拟的结果与观测值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同时发现,在下垫面不变的条件下,干沉降通量受气溶胶浓度和风速的共同影响。通过依次关闭南京及周边地区排放源的敏感性实验表明:整个污染期间南京地区干沉降通量受本地贡献较大,南京以东的长三角地区次之,安徽和苏北地区贡献较小。风速可通过影响大气边界层内的湍流运动从而影响干沉降通量。相比于减排,大风这一气象因素是干沉降通量增大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