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乙烯基酮与异氰基乙酸乙酯的[5+1]环合反应研究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y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元环状化合物作为最常见的环系之一,是天然产物全合成和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课题,其合成方法学的研究一直受到化学工作者的重视。在众多合成方法中,[5+1]环合策略作为一种新颖的方法,研究已越来越多。我们课题组长期从事α-羰基二硫缩烯酮化学研究,积累了[5C+1C]、[5C+1N]、[5C+1S]等多种[5+1]环合反应研究的经验。因此,我们设想把二乙烯基酮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发展更多的[5+1]反应实例,推进[5+1]反应研究的深入。  因此,我们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择β,β-二取代二乙烯基酮与异氰基乙酸乙酯分别作为五碳合成子和亲核试剂为研究目标,利用[5+1]环合策略,一步简单高效地合成出系列多取代环已酮,丰富了[5+1]研究内容。  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  前两章为论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综述了二乙烯基酮参与的主要环合反应,如 Nazarov反应的特点、应用,当前[5C+1X]研究进展,异氰基乙酸乙酯参与的主要化学反应。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即利用β,β-二取代的二乙烯基酮与异氰基乙酸乙酯通过[5+1]合成策略探索构建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六元环状化合物。  在第三章,简单介绍了二乙烯基酮的生物活性特点,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二乙烯基酮的合成方法进行了总结,利用常规方法合成出系列对称取代二乙烯基酮和非对称取代二乙烯基酮,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重点阐述了利用[5+1]环合策略由易得的二乙烯基酮与异氰基乙酸乙酯在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DBU)催化下发生环合反应高效生成系列多取代环已酮。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随后经环已酮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制备了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β,β-二双芳基取代的氨基酸衍生物。变换反应条件,二乙烯基酮和异氰基乙酸乙酯经[3+2]环加成,生成吡咯啉。以上反应条件温和,高效。本章提出了一种新的[5+1]环合思路,丰富和拓展了此类型反应的应用。  第五章论述了多取代环已酮在还原剂存在下能够发生还原,进而生成桥环δ-内酯化合物,通过实验对比研究发现在内酯生成过程中,异氰基等取代基对反应结果没有影响,对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进行了分析。  本论文中,所涉及的二乙烯基酮与异氰基乙酸乙酯的[5+1]反应具有以下特点:  (1)反应条件温和、高效;  (2)产物中仍保留了异氰基官能团,发展了一种高效合成环己基异腈化合物的新方法,为进一步的研究留下空间;  (3)丰富、拓展了[5+1]反应的应用范围。
其他文献
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天然药物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但由于长期以来研究思路和方法手段受传统理论的束缚和限制,特别是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使得中药产品一直徘徊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系统研究了32种开链大环化合物对Am(Ⅲ)/Eu(Ⅲ)及Cs(Ⅰ)/Na(Ⅰ)的萃取分离行为.考察了振荡时间、pH值、对阴离子、苦味酸浓度、萃取剂浓度、稀释剂
该论文的研究内容是四种1,7-二芳基庚烷类(1,7-diarylheptanoids)天然产物的合成和五种1,3-苯并二噁茂类化合物(1,3-benzodioxoles)的合成研究.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一、四种1,7
该文研究了4种血红素蛋白质在壳聚糖薄膜电极以及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在羧甲基纤维素钠薄膜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和电催化性质,并应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
该研究论文由环糊精介绍,超分子体系β-环糊精与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包结物特征与结构以及微波辐射法在β-环糊精包结反应中的应用三部分组成.β-环糊精(Cyclodextrins,CDs)是
出身文学而从事传播学研究的麦克卢汉,同时关注文学和艺术。在考察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艺术危机后,他提出,艺术的危机至少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文字的出现和印刷技术的发明,带
生物质基糠醇价廉易得,是经选择氢解合成高附加值1,2-和1,5-戊二醇的理想原料。基于纳米Cu优异的C-O键氢解活性和碱性载体对反应物分子和反应中间体以及催化剂的稳定作用,本论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过渡金属催化的C-H键官能团化反应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并且已经成为最高效的有机合成方法之一。由于催化体系固有的缺陷,过渡金属催化的反应仍然在应用方面受
本文依据螺纹钢产线工程背景,分项研讨西门子新一代高性能PLC和全新的T1A博途工业自动化软件开发平台应用技术。对于CPU1516模块的集中论述,有助于深度认知S7-1500核心技术。
(1)论文采用了一步合成法,合成出了5种组成相近,结构不同的meso-对羟基苯基卟啉单体,并且利用经典方法分别将5种卟啉单体从混合物体系中予以分离和提纯,获得了收率相近的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