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酯型儿茶素合成途径及酚类物质积累特异性研究

被引量 : 23次 | 上传用户:johnny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茶素是茶树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对决定茶叶品质及其健康功效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重点探索了茶树酯型儿茶素的合成代谢途径,研究了茶树酚类物质合成积累的组织特异性和发育特异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茶树次生代谢研究的重要平台---茶树愈伤组织培养体系。开展了愈伤组织诱导、筛选、保存等方面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茶树愈伤组织培养体系,为开展茶树儿茶素合成代谢及调控研究建立了良好平台。研究结果表明,在H、S和B三种诱导培养基中,只有B培养基适合于诱导生长迅速、组织疏松、质地均一的愈伤组织。从外植体上看,种子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具有较强的植株再生能力;幼茎和叶片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其生长速度快、组织疏松,但再生能力弱。采用目视法和二分法,结合TLC和HPLC分析,对愈伤组织进行了筛选,得到含不同儿茶素含量的细胞系“yunjing63Y”和“yunjing63X”。分析结果显示,细胞系“yunjing63Y”和“yunjing63X”的儿茶素组分虽与鲜叶相似,但儿茶素含量差异较大,前者为7.77mg g-1DW,后者仅为0.13mg g-1DW。为保存具有稳定代谢能力的优良茶细胞系,本文对茶愈伤组织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预培养4d、60%PVS2冰浴装载20min、100%PVS2冰浴脱水处理60min、40℃复温解冻细胞,可使茶愈伤组织的细胞存活率达到76%。2.探索了酯型儿茶素的合成代谢途径及其关键酶。采用体外酶学手段,结合TLC、HPLC、LC-MS、1H NMR和13C NMR、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研究了酯型儿茶素合成和水解途径,建立了酯型儿茶素合成代谢相关酶的检测体系,分离纯化、鉴定了酯型儿茶素合成底物1-O-没食子酰-β-葡糖苷,纯化了酯型儿茶素合成酶:表儿茶素没食子酰基转移酶。研究结果首次提出了茶树酯型儿茶素合成及代谢途径,即茶树酯型儿茶素合成途径包含两步反应,首先没食子酸在依赖UDPG的没食子酰葡萄糖基转移酶(UDP-glucose:galloyl-1-O-β-D-glucosyltransferase,UGGT)作用下,形成1-O-没食子酰-β-D-葡糖苷(βG)。1-O-没食子酰-β-D-葡糖苷(βG)作为活化的没食子供体,在表儿茶素没食子酰基转移酶(epicatechin:1-O-galloyl-β-D-glucose O-galloyltransferase,ECGT)作用下,将没食子基团转移到非酯型表儿茶素的C环-3-位点上,形成酯型儿茶素。此外茶树中酯型儿茶素,在酯型儿茶素水解酶(galloylated catechins hydrolase, GCH)催化下,可被水解形成非酯型儿茶素和没食子酸。为进一步寻找ECGT和UGGT在茶树中存在的证据,本文从茶树中分离、纯化并鉴定了βG;建立了基于粗酶提取液的UGGT、ECGT和GCH酶最适检测体系;利用硫酸铵分级沉淀、疏水柱层析、亲和柱层析和蛋白质的SDS-PAGE电泳分析技术,对ECGT进行了纯化;纯化后的ECGT其活性提高了1420倍。3.研究了茶树中酚类物质合成与积累的器官组织及发育特异性。利用LC-TOF/MS、分光光度计法等技术研究了主要酚类物质在茶树不同器官、叶片不同发育时期的积累规律。利用q-RTPCR技术和酶学分析手段,研究了茶树酚类物质主要合成酶和基因在不同器官、叶片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规律。利用香草醛盐酸显色技术,研究了儿茶素在茶树体内定位的器官组织特异性。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器官中酚类物质组分及含量差异较大。在鲜叶和茎中的儿茶素、黄酮醇、酚酸组分较多且含量较高;而在根中则相反,只能少量检测到B环双羟基的儿茶素和黄酮醇,缺乏酯型儿茶素。茶树中原花青素主要以儿茶素的二聚和三聚体形式存在,从含量差异上看,根中原花青素含量明显高于鲜叶和茎;从组分差异上看,根中主要是B环双羟基类型,而叶中则是B环一羟基、双羟基和三羟基类型同时存在。从基因表达差异上看,从鲜叶到茎到根,CHI、F3H和F3’5’H表达依次降低,这些差异可能与根中儿茶素和黄酮醇含量低、缺乏B环三羟基化合物有关。酶学实验显示,从鲜叶到茎到根,GCH酶活逐渐降低,UGGT和EGCT酶活在鲜叶和茎中无明显差异,而在根中则检测不到活性,这可能是根中缺乏酯型儿茶素的原因之一。研究结果还显示,随着鲜叶的发育,儿茶素、黄酮醇、酚酸、花青素和原花青素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其中儿茶素含量在一叶中最高,其次是芽;随着鲜叶发育程度增加,儿茶素单体GC、C和EC含量以及儿茶素聚合物含量较低且相对稳定,但EGC含量依次上升,而酯型EGCG和ECG的含量依次下降。黄酮醇的含量在一叶和二叶中较高。鲜叶中花青素的含量较低,且随着鲜叶发育依次减少。qRT-PCR结果显示,PAL,F3H,LAR和DFR基因的表达与不同发育时期鲜叶中儿茶素和黄酮醇积累规律相一致。酶学实验数据显示,随着鲜叶的发育,UGGT和ECGT的活性依次降低,相反GCH的活性依次增高,它们的变化与酯型EGCG和ECG的含量依次下降,而EGC含量依次上升趋势相吻合。香草醛盐酸试剂显色结果表明,茶树不同器官中儿茶素定位具有特异性。茶鲜叶中,除了主脉薄壁细胞外,大多数组织都有积累,其中以维管束和栅栏组织积累较多;在亚细胞水平上,儿茶素主要定位在叶绿体和导管壁上。在幼茎中,除髓部和皮层的薄壁细胞外,绝大部分组织都有明显的儿茶素积累。而根部的儿茶素主要积累在中柱鞘周围。此外,在光照培养和黑暗培养的愈伤组织中儿茶素分布有所不同。
其他文献
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的《文化的解释》是其作为解释人类学倡导人的经典著作,这本书是对文化的深度剖析,全书以文化为主线,详细地分析了文化与人性的关系、文化对宗教和仪式的
本文在分析绿色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必要性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江西绿色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七大策略:提高经营者品牌意识、注重品牌质量、维护品牌形象等。
木雕古已有之,如古代的人物、动物木雕,建筑上的门窗构件雕花,都是其最常见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所属时代文化的体现。在当下纷繁复杂的创作活动中,木雕艺术体现出多元化
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文化管理是通过文化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通过价值观念和组织精神的培育,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和发展的现代管理
溃疡性结肠炎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难治性疾病之一,治愈难度大,复发率高。过去认为本病欧美国家多见,亚非少见。近年我国溃结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明显增加趋势,且与结肠癌关系密
风洞是空气动力实验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是航空航天领域必不可少的实验设备。喷管在超声速风洞中的作用是将亚声速气流转变为超声速气流,其型线设计的好坏对试验段流场品质
以发芽3 d的大豆成熟种子胚尖生长点为作用点,利用"微创刷"法将抗草甘膦基因(EPSPS)转入绥农22中,对转化植株T1代进行草甘膦筛选,对筛选后的抗性植株进行PCR检测,得到抗草甘
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工艺始于西周。经过缓慢的、绵延不绝的两千余年的发展,玻璃制造工艺到清代达到顶峰,玻璃制作得到皇家的重视,品种增多,颜色多达数十
以建筑业面临的施工阶段成本控制问题和发展瓶颈为切入点,引入了智慧建造理念,并构建智慧建造运行体系;通过文献分析梳理筛选出影响施工成本的24个核心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最近几年汽车产销量以及汽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为汽车配件企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汽车售后维修和保养市场。汽车的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心脏(发动机)的寿命。对发动机性能和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