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决权的的使用与安理会权力格局的变化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er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安理会中由于五大常任理事国否决权的存在,使该组织成为联合国最具实权的部门,也成为权力斗争最为激烈的场所,文章在了解否决权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其使用情况。作为集体安全制度的产物,也作为五大战胜国的特权,否决权在二战后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总的来说存在和运作将近70年的否决权制度对国际社会利大于弊。但从安理会内部制度框架下考量,当否决权作为一种消极抵抗的权力,即五常任何一国为避免本国和盟国不受伤害将否决权作为“豁免权”行使时,表明该国在安理会这一组织内部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而且当其在某一时期内过于频繁的行使否决权时,那么可以认为这段时期内该国在安理会处于权力格局弱势的一国或一方。  文章主要研究联合国成立至今五大常任理事国对否决权的行使与安理会内部权力格局的变化。1945年至1965年期间,苏联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频繁,在西方国家占据多数的安理会,权力格局的优势在西方阵营;1966年至1985年期间,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使联合国成员构成发生改变,这一时期美国行使否决权居多,安理会权力格局逐渐转向对苏联有利的局面;1986年至今,冷战末期,随着两极阵营的缓和,安理会联合一致范围扩大,否决权的行使次数减少,尤其在冷战结束之后,因为苏联的解体,两极对抗不复存在,联合国得以良好的发展和行使职能,但美国仍然作为超级大国能主导联合国各项议程设置,此时安理会呈现“一超多强”的权力格局。  纵观联合国发展历史,安理会内部权力格局始终呈现动态变化,在新形势下,“一超多强”的格局不会持续太久,已逐渐向“多极化”趋势转变。在国际呼声日益强烈的现实下,否决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社会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内社会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一些积极社会心态的同时也存在诸多消极的社会心态甚至社会病态的心态。与此同时,伴随着当今经
法的价值有工具性和目的性之分。在法学界,一般以正义和自由作为目的性价值,以秩序作为工具性价值。目前的劳动法理论简单地移植了这一价值体系,混淆了抽象的法、法律制度和
由于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政治文明进程加快,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不断增强,促使网络问政的发展。网络问政是网络政治的一种表现形式,广大网民群众通过网络平
地理标志是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正式确认的一类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协议》生效以来,地理标志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保护地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迫切要求我们及时更新治理理念,丰富完善治理体系。2014年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