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俭德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文明生活日益丰富,各种奢侈浪费行为出现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此情形下,对俭德这一传统美德的研究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议题。俭德,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更是一种道德修养。本文以中国传统俭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为题,对俭德思想加以梳理,分析指出其当代价值。俭德最初的产生是基于其时代的历史背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物质资源贫瘠。为了生存,勤劳节俭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产生的德性,是一种自发的道德要求。随着宗法制的产生与建立以及礼乐文化的兴起,俭德从人民的自发道德追求变为了统治阶级维护自身权利的阶级之德。春秋时期是中国思想百花齐放的年代,其中儒家、道家及墨家思想是其中的代表,为其时代提供了文化理论基础。本文以三家思想为内核,总结出儒家的“礼制俭德思想”、道家的“无为俭德思想”及其墨家的“节用俭德思想”。三家思想是俭德发展的根本理论来源,而修德之基、治家之本和足国之道更是俭德思想的积极作用。要实现俭德思想要为当今社会服务,必然要去粗求精,抛弃过去陈旧的封建糟粕,因此本人对其进行了伦理审视,分析其局限性及合理成分,为找出中国传统俭德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理论铺垫。基于以上梳理,本文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方面分析出俭德思想的当代价值。首先,俭德有利于培养的合理消费观,对我国两型社会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其次,俭德是我党执政的宝贵历史资源,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更是我国进行廉政建设的指导方针。最后俭德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亦加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综上所述,正是因为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对自我生存不易的感悟,留下了日后勤俭度日的传统。俭德思想不仅为远古先民的生存提供了德性关怀,而且培育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提高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更是促进了历史文明的进展,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和弘扬俭德思想,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