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新疆—影视人类学视域下刘湘晨纪录片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398622409xiewe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纪录片界,刘湘晨的纪录片俨然成为新疆最有代表性的影像符号。他持续关注新疆22年,将自己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以及人与社会的思考注入到13部优秀的纪录片作品中,在国内外引起广泛赞誉。面对日益趋同化、娱乐化的时代背景,他以影像“呐喊”扛起人类文化传播的重任,观照边缘群体、展示人类生存状态、记录并阐释了人类多元文化,这些均使得他的新疆纪录片成为影视人类学研究的范本。本文遂从呈现新疆这一分析角度出发,运用影视人类学的理论对刘湘晨的纪录片进行解读,探究其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方式,并试图丰富既有的单一作品分析研究。本文内容共分为六个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从当前过度娱乐化传播环境、纪录片的发展和功能出发,阐明笔者缘何研究人类学纪录片;从刘湘晨纪录片本身内含的人类文化、刘湘晨拍摄技巧的借鉴、纪录片观众审美培养三方面阐述了该研究的价值;梳理了学界在影视人类学、新疆纪录片、刘湘晨导演研究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不足;简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基于新疆的地域特征,引入对刘湘晨的分析:首先对影视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做简要阐述;其次厘清了新疆丰富创作资源是刘湘晨创作的立足点,并认为新疆纪录片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寻求脱离风情化表达的转变,对刘湘晨的创作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简要介绍刘湘晨个人信息并梳理其纪录片创作历程,认为以纪录片《大河沿》为标志,明显划分出刘湘晨人类学片创作发展期和成熟期两个阶段,同时分析了他不同时期作品的主要特点。第三章主要是阐释刘湘晨人类学片拍摄中田野工作的特点:对新疆和新疆本土文化的研究是刘湘晨拍摄明确的田野主题;综合运用直接观察、参与观察、访谈法、口述史等方法不断深入了解和阐释新疆文化;巧妙处理导演游走于“主观”和“客观”田野情感。第四章阐释刘湘晨在影视人类学的整体视野观下,全面关注新疆的自然地理并提出垂直新疆这一新视角,从人文关怀的创作视角挖掘人物情感、包容多元价值观念以及在拍摄过程中尊重并体恤拍摄对象,抓住新疆本土独特的宗教和物质文化进行背后的阐释,从多角度展现新疆的人文特色。第五章主要分析刘湘晨在“真实”和“艺术”两个维度呈现新疆的影像:通过典型文化形态和通过仪礼的记录,呈现新疆少数民族内部的真实面貌,同时洞察了外部现代性发展对其传统形态的影响;影视技巧方面,以生活本真的逻辑和蒙太奇手法叙事,运用声效和字幕语言丰富纪录片内容。第六章主要总结刘湘晨在人类学片拍摄上的“得与失”:从民族文化理解、保存记录以及传播的角度分析了其新疆人类学纪录片的正面意义;同时,结合刘湘晨利用影像传播新疆的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当下影视人类学界的研究现状,提出人类学片可以在艺术审美性、市场性和参与互动性上做一些有益尝试。新疆得天独厚的中西文化聚集地优势,使得取材于此的纪录片更像是人类文化参照和自省的一面镜子。刘湘晨的纪录片扎根于新疆人文与地理两个支点,综合运用了影视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较为客观、质朴地记录和阐释了人类文化,对纪录片的创作以及人类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其他文献
综合运用多种软件技术和算法得到的中美机构合作网络,更清晰地揭示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关系。学术机构是中美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中的最广泛创新主体;中美能源技术领域都与
大学生是创新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是高校的核心部分。成长于快速发展社会环境中的大学生具有独特的思想行为特征。通过调研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对做好大学生思想
目的探讨将感知水平唤醒干预护理理念引入ICU颅脑损伤合并重度脑性昏迷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ICU颅脑损伤合并重度脑性
日本文化具有“杂糅性”的特质。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中,日本通过不断对外来文化进行消化融合,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样式。而在其文化形成过程中,日本在吸收外来先进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和生态环境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屏障。鉴于核电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世界各国逐步重视核电能源,我国也开始将核电的发展向内陆延伸,而安全则是
七年级上册地理课本中,地球与地图、海洋与陆地、气候部分人教版排在前三章,湘教版排在第一、二、四章。以下就人教版和湘教版中这几章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供教师备课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