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电灯和能源公司发行第一只认股权证以来,权证经过近85年的发展历史已经成为世界资本市场上一种比较成熟的金融衍生品。截止2004年,全球权证交易额已超过1900亿美元。中国资本市场出现的第一只权证是1992年推出的大飞乐股票配股权证,随后权证在我国市场发展了近4年时间,后因诸多因素中途夭折,于1996年6月底退出了我国的资本市场。2005年,为了配合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入展开,权证又重新回到中国证券市场,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关于我国权证的定价机制、运行机制、实际市场价格与理论价格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成为金融理论界和实物界争论的重点。本文就这一问题对截止2005年年底前在我国资本市场发行的6只权证做了一番研究,将我国权证的运行机制与香港、台湾地区的权证做了比较,并对权证的实际市场价格和理论价格之间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以期找出我国权证的特点和可能存在的不足。
首先,本文的前言部分介绍了关于权证定价模型的国外研究成果和关于中国股市收益率特征的国内研究成果。其次,介绍了权证的相关概述,文中对权证的基本要素,权证的种类及特点和权证的定价作了详细的说明。再次,介绍了我国权证的运作设计。文中回顾了权证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发展现状,就权证的发行与合约设计结合香港和台湾市场的实际情况作了一个比较,并引入一个案例分析,利用宝刚权证的发行来分析我国权证的运作设计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选取了2005年年底我国资本市场发行的6只权证,由Black-Scholes定价模型来分析我国权证的运作效果。在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原始的Black-Scholes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我国市场等相关问题。由Black-Scholes模型计算得到的权证理论价格与我国目前市场所发行的权证的实际价格比较接近,并不能证明二者间存在巨大差异。最后本文探讨了权证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