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旅游政策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zxhz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5年世界旅游组织制定《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其后各国相继出台可持续旅游政策,但是截止到2020年,中国还未制定专门的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或相关政策,也未有学者对中国可持续旅游政策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因此亟需构建中国特色的可持续旅游政策体系,分析可持续旅游政策扩散影响因素,来指导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理论研究方面,当前可持续旅游政策扩散影响因素研究主要存在三点不足。首先,是当前可持续旅游政策研究中对政策体系的描述过于简化。其次,当前政策创新扩散研究普遍低估了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第三,鲜有文献研究可持续旅游政策创新扩散中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鉴于以上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对已有研究的总结,本研究提出“中国可持续旅游政策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是什么?”的科学问题。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分别对中国可持续旅游政策体系结构、可持续旅游政策创新扩散的特征、影响可持续旅游政策创新扩散的因素、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本研究首先通过内容分析法,基于中国可持续旅游政策全样本数据构建了中国可持续旅游政策体系。其次,基于政策创新扩散理论,在中国可持续旅游政策体系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结合可持续旅游发展实践,分析了中国可持续旅游政策创新扩散的时间、空间和层级特征。然后,依据贝瑞政策创新扩散总模型,采用回归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讨了中国可持续旅游政策创新扩散的内部、外部、政策自身三类影响因素的贡献度、作用差异,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叠加作用关系。最后,结合中国可持续旅游政策体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提出了中国可持续旅游政策体系在宏观政策、经济、就业、扶贫与民生、环境保护等五个方面的优化策略。论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国可持续旅游政策体系具有三层结构,包括第一层5个核心议题,第二层17个分议题,第三层82个具体政策主题。5个核心议题包括旅游宏观政策、旅游经济政策、旅游就业政策、旅游减贫与民生政策、旅游环境政策,这些政策合在一起涵盖了为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目标所要包含的各个政策领域。第二,中国可持续旅游政策创新扩散有明显的时间发展阶段、空间扩散特征和层级扩散特征。时间演进包括四个阶段,一是1997年之前的萌芽阶段,二是1997-2003年发展初期,三是2003-2013年快速发展阶段,四是2013年至今全面完善阶段。从空间上看,政策数量总体空间分布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政策的层级扩散路径包括自上而下、同级扩散、自下而上和政策试点四种方式。第三,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是中国可持续旅游政策创新扩散的主要动力。内部因素之间、外部因素之间、内外部因素之间、内外部因素和政策自身因素之间的叠加效应显著,它们在影响中国可持续旅游政策创新扩散的过程中是线性或非线性相互协同促进的关系。中国可持续旅游政策创新扩散时空演化进程受到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仅考虑单个因素的情况下其解释力相对较弱。不同类别影响因素对解释中国可持续旅游政策创新扩散的贡献度差异显著,旅游资源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组织管理幅度因素>行业发展因素>动机因素>环境保护因素。第四,中国可持续旅游政策体系的优化应从五方面展开。首先,可持续旅游宏观政策方面需要明确旅游业在政策和规划中的地位,制定科学的旅游政策框架,建立监督旅游业发展、管理和协调政策实施的制度。其次,可持续旅游经济政策方面需要衡量旅游业绩效及其对经济的贡献,营造良好的贸易、投资和营商环境,建立明确的产品定位和积极的品牌营销策略,注重可靠性、安全性和风险管理。第三,可持续旅游就业政策方面需要注重人力资源规划和劳动者工作条件保障,完善技能评估和职业培训体系。第四,可持续旅游扶贫与民生政策方面需要通过旅游采取综合办法减少贫困,将弱势群体纳入旅游部门,预防旅游的负面社会影响。第五,旅游环境政策方面需要保护和实现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注气候变化,提高旅游发展和经营的可持续性,实时评价和监测旅游影响。
其他文献
直流气体绝缘输电线路(Gas insulated transmission lines,GILs)能够满足分布式能源就地输送、城市电力管廊敷设、线路跨越江河等特殊输电需求,是直流电网未来发展的关键装备。三支柱绝缘子在直流GIL中起到支撑导体和电气绝缘的作用,具有提供热膨胀以及机械应变补偿等方面的优势,是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与交流应用场景相比,直流电压下三支柱绝缘子气-固界面电荷积聚更为严重,而且更
当下社会文化消费中,展览已然成为大众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内容,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展览中,策展行为往往重要而神秘。策展人作为实践者不断推动着国内展览生态的发展。本文正是将策展实践作为研究对象,从人类现当代的历史文明中的展示方式出发,简要阐述了西方策展本源与发展脉络。并针对中国当代艺术自由思想的觉醒,梳理中国策展实践的发展脉络,兴起、探索与发展脉络的重要节点。论文将重点论述放在总结和归纳出其展览生产的本质
学位
期刊
新媒体对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冲击巨大,要想让广播稳定发展,关键是要创新节目形式。文章以音乐广播访谈节目为例,分析其发展历程和面临的局势,着重讨论音乐访谈节目的制作过程与要点。通过剖析音乐广播访谈节目,使节目制作人、主持人明确工作重点,同时为他们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采用理论与案例分析两种研究方法,提出访谈节目可邀请受众熟知的嘉宾、问题设计上要结合嘉宾做客目的等建议。文章研究的局限性在于,虽然为广播音
本文旨在梳理中国绘画中的洞天绘画传统,并分析此类目的内部结构与具体展开,探究洞天对山水画发生、发展产生的作用,填补美术史研究中的此一方面缺漏。全文的重点论证有三,一、清理洞天生成的原委,为全文论述立下基础;二、考论洞天仙山系统是山水画起源的最大支持力量,而传统意义上对以宗炳、王微为中心的六朝画论过度拔高,遮蔽了洞天的意义;三、考论洞天绘画的源流之变与母题、分题类型及其在不同社会层面的展开。在论证洞
《化度寺碑》是初唐重要的宗教石刻,也是书法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名品。原石早毁,后代翻刻作伪不断。自清代翁方纲开始对此碑进行系统研究,一直延续至当代,吸引学者投身其中。但随着更多传世版本的出现,图像提取、复制等技术手段的提升,关于此碑的探索仍然有值得深入的空间。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于石刻形成的相关历史宗教背景加以考察,通过补充前人未曾深入讨论或未被重视的版本,重新完善《化度寺碑》的版本分类系
清代书法对书法史最大的影响莫过于“碑学”理论的建立,“碑学”打破了传统“帖学”的桎梏,形成了新的书法理念,极大地丰富了书法史的内容。而“碑学”理论是建立在清代“篆隶中兴”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清代由于学风的转捩,使得学者开始将研究的对象转向金石文字,这种对新材料的搜寻、探访与著录虽然是“以证经史”为目的,但从清初的考据学,到乾嘉时期的金石学、经学、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介入,金石文字的学术研究
鸭脾坏死病是由鸭正呼肠孤病毒(Duck orthoreovirus,DRV)感染引发的一种新发传染性疾病,该病于2006年在我国首次流行发生。脾脏损伤引发免疫抑制,造成患鸭对其他病原易感性增加,增加了该病的死亡率,在此前的报道中,鸭脾坏死病的死亡率通常为5~15%。2017年起,山东省多地规模化养鸭场发生一种以严重脾脏坏死为特征的传染病,死亡率达到50%,严重危害鸭养殖安全。经鉴定,新型鸭正呼肠孤
车顶避雷器能够限制过电压幅值,为动车组高压电气设备提供重要安全保障。近年来,车顶避雷器炸裂故障时有发生,严重危害高速铁路安全运行。研究车顶避雷器的劣化特性,找出避雷器故障原因,优化避雷器状态评价方法,对于及早发现缺陷避雷器,提高动车组运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对炸裂、缺陷及正常状态的服役避雷器开展试验研究。从外观、电气参数和微观特征多维度研究了避雷器的劣化特性。弹簧定位块、环氧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