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流床煤气化细渣水分赋存及脱水能量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arrow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炭气化是煤炭高效与洁净转化的关键技术和重要源头,气化细渣黑水是煤气化过程的产物。气化细渣的有效脱水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回收、降低滤饼处理成本并改善厂区环境,符合我国循环经济的政策要求。因此,开发高效率、低能耗的气化细渣脱水技术是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如下:(1)探究了气流床煤气化细渣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与水分的赋存模式的交互作用。发现气化细渣界面结构复杂,包括残碳和灰颗粒两部分且至少四种共存模式。气化细渣颗粒细小(d50值为48.5μm)、比表面积大(145 m2/g)、富含-CONH2(酰胺基团)和SiO2亲水位点及大孔丰富等特征是其持水能力强的重要因素。水分赋存模式的研究表明,气化细渣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可冻结水,其中存在于颗粒之间及大孔中的自由水占据气化细渣滤饼总水分的86 wt.%左右,而剩余的水分则受小孔和亲水组分的控制,脱除不同类型的水分将需要不同形式/强度的脱水能量。同时,气化细渣水分主要以100-5000 nm的大孔尺寸形式存在,与其丰富的大孔结构密切相关。本文对气化细渣真空滤饼进行了空间三维重构分析,获得了残碳、灰和水的分布信息,水分的体积占据滤饼总体积的56%左右。基于对气化细渣水分赋存模式的深刻理解,提出了基于气化细渣水分阶段性高效去除的能量输配策略。(2)研究了真空力场作用下气化细渣脱水过程的影响机制及过程模拟。构建了新型真空高效脱水系统的脱水模型,实验值与模拟结果误差不超过5%,证实了模型的可靠性。脱水过程将真空力场作用下脱除的水命名为“通道水”,而剩余的水命名为“仓室水”,模拟结果表明脱水过程中有效真空度越大脱水效果越好。随着滤饼厚度的增加,“通道水”运移路径逐渐增长,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从滤饼体系中完全脱除,使得“通道水”脱除速率明显降低。此外,“仓室水”比例越高,水分的流动性越差,脱水难度越大。气化细渣等效当量直径越大脱水过程越容易完成,脱水效果越明显。与真空滤布脱水系统相比,本文提出的新型真空高效脱水系统电耗节约80%且滤饼水分多降低5%以上。(3)阐明了机械压力与振动力耦合能量场作用下气化细渣的脱水机理和能耗特征。发现颗粒间的惯性力差与振动频率呈正相关,在振动力场作用下气化细渣颗粒之间的滑动内摩擦角和摩擦力减小,从而实现了压力作用下气化细渣的进一步压实,强化了滤饼内部水分的运移。机械力场脱水过程不涉及汽化潜热的能量损失,在一定的脱水区间内,耦合的机械压力-振动力场脱水过程能耗仅为同等脱水效果时干燥过程所需能耗的40%左右,证实了耦合机械力场脱水过程的能耗优势,为工业上气化细渣的深度脱水过程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4)明晰了干燥过程中气化细渣水分时空迁移行为及氢键演变规律。研究了不同加热速率条件下气化细渣的干燥行为和水分尺寸的演变规律,表征了气化细渣脱水过程中氢键演变规律并结合量纲分析计算了脱水能量。水分中大约86%为自由水将在第一阶段干燥过程中首先被脱除,而剩余的水分将在更为严格的脱水条件下脱除,可通过二维生长动力学模型计算干燥过程表观活化能。干燥过程中气化细渣水分不断蒸发,占据大孔体积尺寸的水分逐渐演变为更小的尺寸,含水量与低场核磁测试信号强度/积分面积的关系可以通过数学函数来描述。在干燥初期与弱氢键相关的气化细渣水分首先被除去,而与强氢键相关的水分变化很小,随着强氢键的比例增加,氢键能值升高。85℃时的气化细渣氢键能值是80℃对应数值的两倍,这与85℃时强氢键比例骤升密切相关,从脱水能量角度分析可知,去除具有强氢键的水分至少需要40 k J/mol的有效脱水能量。
其他文献
急倾斜、巨厚和低强度(本文简称为特殊煤储层)是准噶尔盆地南缘煤储层的显著特征。本文基于准噶尔盆地南缘阜康西区煤层气开发实际数据和实验模拟,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了排采过程中气/水产出对煤力学性质和渗透性的影响,探讨了巨厚储层不同埋深区间含气量和渗透率的垂向非均质性分布规律和成因,研究了不同倾角煤储层煤层气产出曲线的演化规律及控制因素,总结了特殊煤储层排采过程中的物性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煤层气井气/
稀土元素(镧系元素、钇和钪),属于战略性金属,由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传统矿石资源的供给紧张,从二次资源中回收稀土元素成为了研究热点。煤被认为是未来稀土重要来源之一,部分地区煤或煤灰中稀土元素接近或达到传统稀土矿品位。本论文研究粉煤灰中稀土元素赋存状态,揭示粉煤灰形成过程中稀土元素转化规律(赋存成因),比较多种方法对稀土元素的富集效果,开发焙烧-水洗-酸浸回收工艺,为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资源化利用提
近年来,超疏水涂层因其特有的综合性能,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并在很多领域被研究和应用。复杂的制备工艺、成本高和稳定性差等,严重限制了超疏水涂层在工程实际中的进一步应用。矿用机械表面的工况环境复杂恶劣,对机械表面综合使用性能要求非常高,在寒冷地区还要求涂层具有优异的抗结冰和除冰等特性。将超疏水和矿用机械表面涂层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矿用机械表面涂层综合使用性能,而且可以拓宽超疏水涂层应用领域。液滴撞击超疏
连采连充采煤方法具有采煤与充填相互独立作业的工艺优势,充填材料始终充入受保护的采场支巷约束空间内,能够有效控制采动覆岩运移,可应用于保水采煤。但目前该方法仍面临充填体长期变形规律尚不清楚,充填体长期承载能力尚不明确,以及采动覆岩阻隔水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本文以承载充填体蠕变特征为基础,以承载充填体结构稳定为前提,以采动覆岩渗透率控制为目标,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室试验及现场调研等研究方法
锂电池电极材料的组成主要为石墨和钴酸锂粉末,二者的浮选分离是废弃锂电池二次资源循环利用工艺中的关键一环。实践中,由于电极材料的粒度远低于常规的浮选颗粒尺寸下限,应用常规的浮选技术实现二者的高效分离较为困难,论文探索了应用纳米气泡强化电极材料浮选分离的可能性。论文以纳米气泡的产生方法入手,首先考察了超声震荡、冷水升温、常温水加压和醇水替换四种方法产生纳米气泡的可能性。使用超声震荡的方法未发现纳米气泡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电能储存载体,在大规模储能装置、手机等消费电子及动力电池等领域广泛应用。随着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动力电池需求和产量不断攀升。由于锂离子电池的有限生命周期及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剧,造成了服役后的废旧电池数量的急剧增加。废旧锂离子电池中富含锂和钴等战略金属,极具回收价值,同时电池中电解液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环境产生潜在威胁,对其资源化回收具有重要的资源和环保
随着地下资源开采深度的增加,深部岩体动力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显著提高,动力灾害行为更为复杂,灾变机理至今尚不清晰,以至于工程中难以准确预测预报与精准防治。基于应力-应变关系和强度准则角度研究深部岩体动力灾害具有局限性,难以揭示深部灾害的量级、规模、剧烈程度以及灾变形式,而这些恰恰是评价分析深部动力灾害至关重要的指标。研究表明,从能量角度分析深部岩体动力灾害问题更加科学有效。本文针对岩石变形破坏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