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倾斜巨厚煤储层气/水产出模式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binf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倾斜、巨厚和低强度(本文简称为特殊煤储层)是准噶尔盆地南缘煤储层的显著特征。本文基于准噶尔盆地南缘阜康西区煤层气开发实际数据和实验模拟,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了排采过程中气/水产出对煤力学性质和渗透性的影响,探讨了巨厚储层不同埋深区间含气量和渗透率的垂向非均质性分布规律和成因,研究了不同倾角煤储层煤层气产出曲线的演化规律及控制因素,总结了特殊煤储层排采过程中的物性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煤层气井气/水产出过程中储层杨氏模量逐渐增大,泊松比逐渐降低;渗透率在排采初期下降较快,在排采后期回弹明显,低强度储层对渗透率影响更明显。2)浅部巨厚储层从顶部至底部渗透率逐渐降低,含气量逐渐增大,深部巨厚储层变化规律则相反,渗透率控制了含气量的变化。3)倾斜储层水的重力效应导致上倾方向和下倾方向煤层气初始与峰值解吸时间不同步,造成随储层倾角增大煤层产气曲线由“单峰”型向“双峰”型发展,储层倾斜引起的含气量和渗透率差异也促进了“双峰”型产气曲线的形成。4)急倾斜、巨厚、低强度叠合的特殊储层煤层气产出更加复杂,储层上倾方向和下倾方向物性差异越大,“双峰”型产气曲线越明显,巨厚储层含气量垂向非均质性对急倾斜储层产气影响较大,渗透率垂向变化对急倾斜储层产气影响较小;低煤体强度下,杨氏模量和泊松比随气/水产出的变化对产气的影响较大,高煤体强度下,其变化对产气的影响较弱。论文成果揭示了急倾斜、巨厚、低强度储层煤层气排采过程中的气/水流动规律,对特殊储层煤层气排采具有指导作用。该论文有图104幅,表29个,参考文献186篇。
其他文献
本论文主要针对浅埋煤层非充分垮落采空区下煤层群开采地质条件,以南梁矿为研究背景,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实验室实验、CT三维重构反演、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等研究方法,以非充分垮落采空区压实特征、非充分垮落采空区下重复采动围岩裂隙发育规律以及水和瓦斯渗流特征为研究对象。研究成果为煤层群开采防治水和漏风提供了理论基础。取得了如下主要创新成果:设计了可实现CT扫描原位破碎煤岩体的侧限压实装置,得出了不同粒径和不
在开发深埋资源与地下空间过程中,深埋砂土的应力状态可能会产生巨大变化,引发砂颗粒发生破碎,从而改变砂土的力学特性,给工程带来严重的安全问题。关于高应力下砂土的变形与破碎规律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以深埋砂土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室内试验、X射线原位扫描测试和离散元细观数值方法,深入、系统地开展了高应力、高水压、多种应力路径条件下砂土的三轴压缩和剪切变形特性及细观破碎规律研究,揭示了颗粒破碎对砂土
非线性双时间尺度(Two-Time-Scale,TTS)系统是一种包含快变、慢变动态的复杂系统,广泛存在于过程工业、航空航天、智能电网等领域。由于系统的高阶特性和快慢动态耦合,在性能分析和控制器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高维和病态数值问题。同时,实际系统普遍存在的时滞、扰动、未建模动态等问题,给非线性TTS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带来重大挑战。已有鲁棒控制、最优控制方法对扰动信息或模型动态信息的依赖程度高,缺乏自
结合实验分析了装药浅层水中爆炸水面切断现象对水中入射冲击波正压作用时间、测点处比冲量的影响;分析了炸高、测高、水底介质密度对切断作用时间线斜率的影响.应用定理建立了切断作用时间线斜率随炸高、测高、水深、水平距离、装药质量等变化的公式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回归;回归公式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比较表明,该公式具有较高的精度.
在高速公路石方爆破施工中,利用“V”型微差接力网路,能有效地改善爆破效果,降低大块率,解决石方路基填料粒径偏大的问题
介绍了中深孔爆破孔底起爆对起爆器材的安全性能要求;分析了风动装药条件下起爆药包承受的最大冲击力及最大静电能量;介绍了排内分段实现逐孔起爆的方法.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各种骨关节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患者对人工关节置换需求不断增加。人工关节假体植入人体后在体内磨损产生磨屑引起的无菌性松动是导致人工关节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无菌松动与磨损颗粒的大小、数量和形态等因素有关。因此,人工关节磨屑提取与分析研究尤为重要。以往研究中人工关节磨屑提取方法大多针对单一材料磨屑,它和溶剂之间的密度差较大,容易被分离提取,且提取方法不统一,提取率
我国瓦斯(煤层气)资源储量丰富,但煤层渗透性低严重制约了瓦斯的高效开发,在国家需求煤层气“增储上产”及产业整体处于“瓶颈”阶段的新形势下,积极探索新型的瓦斯增产方法意义重大。研究显示,以物理放电为基础的等离子体具有能量密度高、破坏性强的特点,在煤层致裂、解堵及增渗领域具有显著效果,受到业界高度关注。本文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理论分析、宏微观相结合实验、等离子体电场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在设备上自主创建受
冲击地压是一种典型的煤岩动力灾害,主要发生在断层、褶曲和煤层分岔等地质结构异常变化区域。其中,煤层分岔区域的冲击地压发生机理较为复杂。论文紧紧围绕煤矸组合结构破坏失稳的卸荷机制及前兆规律这一主题,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等手段,研究了卸荷路径下煤矸组合结构滑移与破碎失稳机理、影响因素及前兆信号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基于分岔区煤矸结构特征,构建了“煤-夹矸-煤”三元体串联
混凝土细观尺度随机建模与超声检测技术研究对于科学准确地探测和评价混凝土内部结构参数,预防岩土工程重大事故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工程意义。本文针对混凝土结构中的裂隙和粗骨料开展随机建模,同时开展混凝土超声波模拟、超声信号时频域的衰减分析,研究了裂隙数量、开度和长度分布等裂隙参数和粗骨料球形度、粒径对超声波传播的影响,并完成了8通道低频超声相控阵的自主开发,取得了如下创新性研究成果:(1)针对混凝土内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