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饲维生素D<,3>对夏寒杂交肉羊羊肉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q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宰前补饲维生素D3,以宰后肌肉中大量钙激活酶的作用提高羊肉嫩度,研究了维生素D3对舍饲肥育羔羊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1.在一定的补饲量和补饲时间下,补饲维生素D3对羔羊的健康并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但过高水平和过长时间补饲维生素D3会对羔羊的健康不利。基于羔羊的健康状况考虑,第Ⅶ组(宰前10天连续补饲1.0×106IU/只·日维生素D3)不予采用。 2.补饲维生素D3对羊只平均日增重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第Ⅶ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补饲维生素D3组较对照组羊只采食量、料重比的影响不显著(P>0.05)。 3.在本试验所采用的补饲剂量和补饲时间下,补饲维生素D3对羔羊的胴体重、屠宰率、眼肌面积均无明显影响(P>0.05)。 4.从剪切力的结果可看出,各试验组均没有影响宰后24小时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的嫩度(P>0.05)。第Ⅶ组和第Ⅵ组分别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提高了宰后7天背最长肌的嫩度,第Ⅱ、Ⅲ、Ⅳ、Ⅴ组也有改善嫩度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均有改善宰后7天股二头肌嫩度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均有改善宰后14天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嫩度的趋势,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肌肉总色素、熟肉率、滴水损失均有改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 5.各试验组均极显著提高了血中的钙离子水平(P<0.01)。第Ⅲ、Ⅳ、Ⅵ、Ⅶ组均极显著提高血中磷水平(P<0.01),第Ⅱ、Ⅴ组显著提高血中磷水平(P<0.05)。 6.第Ⅲ、Ⅳ、Ⅴ、Ⅵ、Ⅶ组极显著提高了背最长肌中的钙水平(P<0.01),而第Ⅱ组差异显著(P<0.05)。各试验组中,第Ⅳ、Ⅶ组差异显著提高股二头肌中的钙水平(P<0.05),其他各组均有提高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 7.各试验组对宰后24小时的羟脯氨酸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 8.各试验组均没有影响宰后24小时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的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P>0.05)。第Ⅶ组和第Ⅵ组显著提高了宰后7天背最长肌的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P<0.05),其他组均有改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均有提高宰后7天股二头肌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均有改善宰后14天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的趋势,差异不显著(P>0.05)。 9.补饲维生素D3对背最长肌、股二头肌和肝脏中的维生素D3的含量均有提高的作用,其中各试验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补饲维生素D3对血清中的维生素D3的含量有提高的作用,其中各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其他文献
本试验旨在探讨镰刀菌毒素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肠道二糖酶活性、氧化应激以及肠道促炎性因子的分布和mRNA表达量的影响。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选择35日龄体重为8.45
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主持,广东、湖南、福建三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参加的农业部“七五”重点课题农01—04“茶树新品种选育”专题执行4年来,以“六五”工作为基础,在各单
本研究用Ca2+荧光探针Fura-2/AM测定了受精诱导的牛卵母细胞胞质游离Ca2+浓度变化,并用Ca2+荧光探针Fluo-3/AM对胞质游离Ca2+在卵母细胞内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观察,以认识Ca2+对牛
古塞细蠓复合组(Leptoconops kerteszi complex)是全蠓亚属(Holoconops)中最大的一群近缘种,它们种间差异小,鉴别难度大,长期以来处于分类上的混乱状态,为解决这一国内外的难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基因组选择是近年来畜禽育种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利用BovineHD芯片,对西门塔尔牛的部分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初步探索低密度芯片对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