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为过牧、过垦、过樵采等破坏是库布齐沙漠沙漠化扩展和植被退化的主要诱因,保护天然植被、建立人工植被则是沙漠化逆转和促进植被恢复进程的主要手段。植被进展演替促进了沙漠化过程的逆转。 研究区梭梭与其它几种植物形态解剖结构和水分生理指标的差异、根系分布范围的不同,反映了植物对水分利用机制和沙地生境的适应性机制不同。 研究区不同立地梭梭植物群落的土壤水分时空分布格局不同,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自上而下可划分出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为土壤水分低值层,中层土壤含水量逐渐升高,且波动剧烈为土壤水分活跃层,下层土壤含水量高,波动幅度小为土壤水分相对稳定层。 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4~5月的土壤水分弱失水阶段,6~8月的土壤水分消耗阶段,9~10月的土壤水分缓慢恢复阶段。土壤干湿季的变化与大气降水干湿季并不一致;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主要受大气降水、植被、立地等的影响。 研究区主要植物种蒸腾速率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明显,对几种植物的蒸腾速率日进程的季节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单峰型,双峰型,混合型。几种植物中2、3、4年生人工梭梭和柠条为混合型植物,油蒿为双峰型、沙枣为单峰植物。 对研究区几种植物的蒸腾速率与气温和小枝含水率进行回归分析表明,除4年生梭梭外,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油蒿的复相关系数最高为0.925,其次是3年生梭梭为0.793,二者的相关性极高,达到0.001的水平。2年生梭梭的相关系数(除4年生梭梭外)在几种植物中最低为0.426,且在0.05水平显著,沙枣和柠条均与气温呈直线相关,而与小枝含水率的相关性极低(P>0.05),因而在回归方程中被剔除。沙枣和柠条相比,与气温的相关程度更高,在0.01水平上显著,而柠条在0.05水平显著。 不同立地梭梭土壤水分盈亏的空间分布与土壤水分剧烈变化层、根系密集分布层相吻合,季节动态则与植物物候期密切相关。各植物群落土壤水分盈亏可分为三类,即土壤水分高度盈余型(样地a)、土壤水分中度盈余型(样地b和d)和土壤水分轻度赢余型(样地c和e)。 通过对土壤水分资源容量与群落稳定性的讨论,提出了群落水分稳定性机制,即各样地植物群落的蒸散量小于同期降水量及地下水的补给量,使得土壤水分在2004年度呈现盈余状态。因此,从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与土壤水分平衡的角度分析,该区地下水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调控着植被的分布、结构及其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