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在中国的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a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丰富的文献资料基础上,历时性地分析了晚清以来中国学界接受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态度转变。百年来,中国学界对吐温的研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人们的态度也随着历史的变迁发生了改变。   本文通过梳理各个阶段的接受状况,力图展示吐温在中国的接受过程,从受到冷遇到开始受到关注再到成为焦点的历程。这种态度的转变体现出了社会时代氛围、人们审美心理对文学接受的影响。   本文主要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吐温在中国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纵向的考察,分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吐温研究中出现的不同现象,以及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建国前吐温在中国的接受情况,描述了晚清时期吐温“滑稽作家”的定位以及受到的初步肯定。随着研究的深入,“五四”之后吐温的幽默风格得到了关注,但是这个时期的研究受到接受者期待视野的干扰。三十年代中期以后,吐温研究在危机中逐渐改变了边缘的位置。   第二部分由两节组成。第一节主要分析了十七年间吐温在中国的接受状况和研究特点,这个时期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批评家们纷纷采用社会历史学派的批评模式对吐温的作品进行解读,这些批评文章多是关注吐温作品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与批判,文学批评不再以文学作为批评目标,文学成为了宣传政治的媒介。第二节分析了“文革”结束后至今的吐温研究,主要分为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文革”结束后不久,以吐温的短篇小说《竞选州长》为例进行研究;第二个时期是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学批评家开始摆脱政治的影响重新审视作品的文学价值;第三个时期是九十年代至今的研究情况,通过对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分析新时期研究角度的多样化以及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等新特点。   第三部分是从整体上对吐温在中国的接受特点的分析以及对研究的反思。指出吐温在中国的接受过程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他在中国接受过程中经历了边缘-中心——边缘的循环过程。在对吐温研究的反思部分主要指出了吐温研究中的缺憾与不足,最后结语部分介绍了吐温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以及与中国的密切关系,并期待在新的历史语境对他进行新的解读。
其他文献
文章介绍了一个网调继电保护日常运行管理专家系统的实现.该系统由网络拓扑绘图、数据库、推理机及知识库三个模块构成.文中详细叙述了各模块结构开放的重要特色以及实现模块
疑问句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从不同角度对疑问句进行的研究相当细致深入,成果丰硕。综观现有研究成果,对问句进行的考察比较多,对答句的关注度不够。答句是一个问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融媒体时代媒体产业如何实现生存发展,是困扰媒体人的重大
文章对微机11(15)型保护整定中的几个问题(如控制字的选择,微机保护作旁路保护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整定方法及对策。 The paper discusses some problems in the microcomputer
西周建立以后,殷商礼乐在殷商族群中继续存在了一个时期。殷商族群在周代丧失了文化上的话语权,其礼乐活动只能依赖周人的文献得以记录下来。作为一种文化涉意实践,殷商族群的礼
1987年发表成名作《迷舟》之后,陆续有长篇小说《敌人》、《边缘》、《欲望的旗帜》出版。沉寂十年之后,在2004到2011陆续发表了一个小说系列,自命名为“江南三部曲”。这三本书
萨冈所具备的特立独行的女性作家气质使得她的小说中形成一个独具魅力的人物世界,那里面弥漫着“忧愁”以及“忧愁”背后的现代性精神流浪——致命细密的无所事事与百无聊赖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的形成与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密切相关,其中较多地受到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视角、主观认识和情感的影响,这三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特征,同样也
袁易(1262-1306),字通甫,元代初期作家,著有《静春堂诗集》,《全金元词》收录其词作。本文首先从生平、思想和交游三方面考察袁易。袁易祖上历代为官,但是袁易却拒绝入仕,只做过书
鲁国作为一个独立的诸侯国在春秋时期拥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秉承夏商周三代文化之传统,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其作为儒家的发源地,对于儒家一脉的文学思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