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酵母中甘草次酸人工合成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jus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草次酸是五环三萜化合物的一种,由于其广谱的药物活性和特殊的中间体结构被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化妆品和食品等领域,具有抗炎、抗病毒、降血脂、防治肿瘤和抗艾滋病等多种作用,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解毒剂。甘草次酸目前主要由甘草酸水解产生,生产工艺复杂、周期长、耗能高、污染环境、成本高、产品收率低,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随着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工构建微生物在合成天然产物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已成为国际工业生物技术研究的焦点。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代谢工程手段,在酿酒酵母中引入异源甘草次酸合成途径,并对甘草次酸合成途径进行优化,结合优化发酵方式和改变碳源的来源,提高酿酒酵母工程菌中甘草次酸的产量。研究结果如下:通过文献检索和酿酒酵母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确定并克隆了用于控制功能基因表达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依据酿酒酵母密码子的偏好性,密码子优化后化学合成了来源于光果甘草中的β-香树脂醇合酶b AS、P450单加氧酶CYP88D6和CYP72A154;克隆获得了来源于拟南芥的P450还原酶At CPR1和At CPR2。按照启动子—功能基因—终止子模式通过重叠延伸PCR构建了β-香树脂醇合酶、P450单加氧酶和P450还原酶的基因表达盒,并通过同源重组方式将基因表达盒整合到单倍体酿酒酵母CEN.PK2-1C基因组上,在酵母中实现了甘草次酸人工合成途径的构建,液相色谱质谱证明在工程菌中成功合成目标产物甘草次酸,产量达到25.5μg/L。分别以单倍体酿酒酵母CEN.PK2-1C、CEN.PK2-1D和二倍体酿酒酵母INVSc1为底盘宿主,研究了甘草次酸合成途径与底盘宿主的适配性关系,发现以单倍体酿酒酵母为底盘宿主更有利于甘草次酸的合成,比以二倍体酿酒酵母INVSc1为底盘宿主时甘草次酸产量提高了100%。以三萜合成途径中的直接前体物2,3-氧化鲨烯为代谢调控节点,过表达酿酒酵母内源基因鲨烯单加氧酶(ERG1)促进鲨烯转化为2,3-氧化鲨稀,过表达鲨烯合酶(ERG9)以提高鲨烯供应,使甘草次酸的产量提高到36.1μg/L。从发酵工程角度考虑,以补料批式发酵方式培养工程酿酒酵母,发酵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碳源补料批式发酵时,甘草次酸产量提高了71.8%,当以乙醇补料批式发酵时,甘草次酸产量达到48.6μg/L,比葡萄糖为碳源补料批式发酵提高了73%,说明乙醇作为碳源更有利于甘草次酸的合成。
其他文献
<正>美国的群众体育运动基础十分广泛。我不常运动,但随着自己3个孩子的成长,我由耳闻到目睹了美国全民体育环境下儿童是怎么玩体育项目的。遍地开花的各种商业与公立体育设
期刊
目的探讨有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患儿痛苦的先天性巨结肠术前灌肠技巧。方法将48例先天性巨结肠手术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按常规回流灌肠技术灌肠;观察组灌肠
<正>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Gagnep.)Dandy是一种多年生沉水植物,隶属于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海菜花属(Ottelia),为中国特有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海菜花的叶和花
负债经营对企业的所有者来说,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能给企业带来杠杆效应;对于企业来说,能够较快地提高资本的收益率但同时企业也应关注负债经营带来的风险。
渤海JZ油田采用聚合物单段塞连续注入方式驱油至今已实施近10年,取得显著降水增油效果,但目前油田出现注聚压力过高,含水上返,产聚浓度升高等问题。在连续注入聚合物驱油过程
<正>思政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必修课程,对于提升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世情、国情的变化,教育对象和社会的复杂性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
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我国自主电子制造技术不断发展,并且在各行各业中都逐步采用了大数据技术;与此同时,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势头也越来越猛。为了紧跟智能化时代的脚步,要想确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盈利情况和竞争力情况,就需要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科学化考评系统。正因为如此,针对一些想要力求改变的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其需要对业绩评价格外关注。任何一个公司对于每个阶段的业绩都会予以整理,通过整理得到的数据和趋
为弥补现有汽车电泳涂装输送机构采用悬臂梁结构的不足,本课题组研制了一种新型混联式汽车电泳涂装输送机构。本文将以此输送机构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其高性能控制问题。混联
我国正处于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养老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要求,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将成为接下来工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农业生产也概莫能外。农业生产的增长源泉来自于要素的投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的农业增长一直依靠资源消耗和粗放式经营,而对于人均农业资源并不充足的我国,凭借效率提升而取得的增长才是可以实现永续增长的长久之计。在农业生产不断增长的同时,另一个事实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进行非农转移,农业从业者在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都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