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与性别:1980s以来香港电影易装女性形象研究

来源 :王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kare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东方不败到武则天,从《梁祝》到《金枝玉叶》,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电影中涌现出大量的女扮男装形象,也塑造出林青霞、梅艳芳等红极一时的巨星。作为一种审美现象,女扮男装不仅是服饰的转变,更意味着性别身份的置换。这些易装电影在文本层面展开了独特的易装书写,它们为形形色色的“港式”文本增添了多元的性别色彩,成为华语电影中独特的性别景观。细思这些女扮男装形象,表面看来是对男性身份的“盗用”以及男性空间的“入侵”,但事实上她们依然身处“被看”的客体位置,遵循男权叙事逻辑,成为消费文化下香港商业电影的审美“奇观”。它们并非“女性话语”,而是被构建出的女性身体图景。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电影中的女扮男装形象为研究对象。女性易装形象在东西方文化语境的共同影响下,经历了黄梅调电影时期和武侠片时期的奠基,于80年代开始多元、繁荣发展。女性易装文本是通过服饰的转变使女性完成了暂时的性别置换。男性身份带来了社会特权,也帮助女性成功进入男性空间。寻求行动便利是女性角色易装的主要动机,性别身份与空间的转换则构成了女性易装形象塑造的主要逻辑。从性别研究视角切入,香港电影中的女性易装形象呈现出消费、色情、权力多重语境下的女性身体图景。易装看似遮蔽了女性身体,但凝视与裸露依然存在,男权逻辑依然内化于文本之中。女扮男装只是性别平等的想象性解决,影片则致力于通过重新编码恢复被易装女性打破的性别秩序。而80年代后女性易装形象的大量出现实际是社会话语和审美中男性中心化的体现以及消费文化下的视觉“奇观”。
其他文献
江西航空历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特别是伴随着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发展和江西航空人开展劳动生产实践,逐步形成了航空企业、科研院所和航空院校的整体布局,进而生成了与江西航空实践相契合的特色文化资源。这种历史文化资源,凝聚着江西航空人“牢记航空报国初心、担负航空强国使命”为核心的思想情怀、价值追求和精神之魂,是新的征程上江西由航空大省迈向航空强省的宝贵精神资源和不竭文化力量。因此,对江西航空历史文化资源生成
学位
在国际民事诉讼中,厘清邮寄送达的可取性、合法性、文书翻译要求以及与主权冲突的争议是推动邮寄送达得以广泛适用的前提。实际上,制约邮寄送达在国际民事诉讼中适用的症结在于泛化的国家主权或司法主权。但亦存在其他冲突或非规范化的情形,如对邮寄送达便捷性、经济性的忽视,对其能否满足正当程序的疑问等。此外,在决定采取邮寄送达的情形中,法院对于邮寄送达的适用也往往因为忽略诉讼程序冲突的存在而“单边”适用本国送达规
学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变化,在公安行业催生出了智慧警务。所谓“智慧警务”就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从事警务工作,以实现警务工作效率不断提升为目标的新的警务工作模式。从本质上说,智慧警务是现代化的公安管理和警务运行机制,为警务工作高效运转留下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它实际上就是人们使用了新技术以后,导致的警务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智慧警务产生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在大数据时代,政府与社会、与
学位
自千禧年以来,科技使女性的生育年龄得以延长、遗传基因可以人为干预、冻卵技术也成为可能,这些都引发了关于怀孕和孕妇身份的新叙述和表现。有关怀孕、分娩、生育的艺术表现吸引了哲学、科学和文化研究等不同领域的关注。随着人们对怀孕认识的深入,这一主题逐渐成为人类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本论文的研究主要是以欧洲19世纪末含有怀孕题材的艺术作品为核心展开的,特别是新艺术运动时期的一批艺术家的作品如:麦克斯·克林格(
学位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高等教育机构间彼此展开竞争,教育质量作为核心竞争力也得到重视,这令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步呈现出“高质量化”的趋势。高等教育机构的“高质量化”离不开教育评价。在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主要由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表现为以政府评价为主的自办自评。但是,由于教育行政机关担负着“建校批准”与“对校评价”的双重职责,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价明显存在局限性。同时,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与教育发展规律之间存
学位
教学设计能力不仅影响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而且影响当前课程改革的成效。现有研究主要研究在职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在某一固定时间的发展现状。职前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一话题尚未得到充分探讨,而且变化的影响因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职前英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变化和变化的影响因素。参与者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英语教育硕士项目的39名学生。数据来源包括问卷、访谈和案例素材。通过对量
学位
本篇报告基于对演讲“《道德经》,我的生命之书”的汉英模拟交替传译,对口译实践中的难点、解决方法、译者表现等方面均进行了分析。译者选用的演讲由中央电视台记者、主持人白岩松发表于乌镇文化讲堂,通过联系其自身故事及社会现象讲述对《道德经》中部分章节的理解。译者出于其对道教的兴趣选择了该演讲作为模拟交传材料,望通过该实践宣传中华典籍,提升其对传统文化类文本口译的理解。译者将模拟交传实践全过程录音,实践结束
学位
本文是一篇模拟汉英交替传译实践报告,选择吴中建区2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为口译材料,会议的主要内容为该地区的发展回顾和展望规划。吴中区拥有优质的旅游资源和营商环境,但因缺乏外宣导致其不被人们了解,笔者希望可以通过本次口译帮助更多人了解吴中。本报告的意义在于针对口译实践中的难点提出解决方法,为今后类似口译实践提供启发。本文选择了创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释意理论为指导思想,对实践进行案例分析,在关注认知
学位
二语/外语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二语/外语学习者的交际意愿。由于二语交际意愿受到语言、个体心理、环境变量的共同影响,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概念,因此交际意愿在二语/外语课堂的环境下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在国内外语教学的课堂环境下,将积极情绪(例如外语愉悦感)与交际意愿相结合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基于交际意愿的启发式模型和拓展-建构理论,了解中国初中生在英语课上的交际意愿、课堂环境和外语愉悦感是本研
学位
高等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安徽省政府机构于2014年6月-2021年9月间颁布的40份高等教育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政策工具和高等教育发展要素的二维分析框架。通过对政策文本的总量分析归纳了现阶段安徽高等教育政策的三大行动策略:建立健全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项目合作、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安徽高等教育政策在政策工具运用上具有明显的选择偏向性和非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