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杉作为我国的重要造林树种,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云杉落针病(Lophodermium piceae(Fuckel)V.Hohn)是云杉人工林最主要的病害,引起云杉针叶大量脱落,对云杉人工林尤其是幼龄林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本实验室之前已对川西林区人工云杉林落针病病原、发病规律、致病机理以及落针病对受害林木影响进行过一些研究。然而该病害发生范围广,采用化学防治虽然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但既不环保又需要高投入。而林分结构是影响病虫害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与云杉落针病的发生是否具有相关性,却未见文献报道。因此,为了完善云杉落针病的影响因素及其防控技术的研究,本论文以四川白沙河林场的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共设立40块标准地,进行了林地因子(云杉年龄、郁闭度、坡向、密度、坡度、海拔)和林分结构(树种、胸径、树高与空间结构指标)以及云杉感病指数的调查,分析了云杉落针病感病指数与林地因子、树种组成结构、胸径分布结构和林分空间结构(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的相关性,探索了云杉落针病与林地因子及林分结构的关系,以期为云杉落针病的生态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林地各因子与云杉落针病的相关性,建立了云杉落针病感病指数预测模型,分析偏相关系数发现,对云杉落针病贡献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林龄(X1)、郁闭度(X2)、坡向(X3)、密度(X4)、坡度(X5)和海拔(X6)。模型如下:Yi(感病指数)=71.063X11+55.757X12+35.716X13+12.106X22+19.750X23+14.778X32+7.068X33-16.519X42-14.004X43+2.747X52-3.432X53-5.666X62-10.143X63。R=0.822(>R0.01=0.618)。模型达到极显著,具一定可信度。(2)研究树种组成结构与云杉落针病相关性时发现,Shannon-Wiener指数与云杉落针病的发病率、感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1=-0.677,P<0.01;r2=-0.856,P<0.01);Pielou指数与发病率、感病指数相关性不显著(r1=-0.118,P>0.01;r2=-0.110,P>0.01);丰富度指数Margalef与发病率、感病指数均呈显著负相关(r1=-0.663,P<0.01;r2=-0.822,P<0.01)。可见,营造混交林可以有效抑制云杉落针病的发生发展。(3)胸径分布结构与云杉落针病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只有感病等级最高的林木平均胸径(D3)、感病等级最低的林木平均胸径(D4)、位置参数(a)、形状参数(c)共4项指标与感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且D4>a>c>D3。而林木平均胸径(D0)、感病林木平均胸径(D1)、未感病林木平均胸径(D2)、尺度参数(b)4项指标均与感病指数的相关性不显著。感病等级最低的林木平均胸径(D4)与感病指数关系最密切,且为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说明感病等级低的林木的胸径越小,感病程度变严重的几率越大,林分发病越严重。因此推荐在进行营林措施时,可通过间伐小胸径的林木尤其是感病的小胸径林木来控制云杉落针病的发展。(4)林分空间结构对云杉落针病的影响:角尺度与感病指数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R=-0.081,P=0.894>0.05);混交度与感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991,P=0.008<0.01);大小比数分为胸径大小比数和树高大小比数,二者均与感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1=-0.994,P<0.01;r2=-0.990,P<0.01)。可见,要降低云杉落针病的感病指数,角尺度不宜作为调控指标,应当改善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另外,由于人工林中鲜有混交度达到1的结构单元,致使对比不够充分,但根据现有结果也可看出,在营造混交林过程中,混交度在0.5-0.75效果较好。另外,云杉生长缓慢,与其混交的树种最好为小乔木,以提高大小比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