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加速度发展趋势,其影响在各个领域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全球化是随着经济领域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现代科技、传媒的飞速发展而形成的宏大而壮观的时代潮流与趋势。但是,全球化从来都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事实,涉及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随着经济生活的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各国的政治和文化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同质化趋势。所以,全球化既有经济的内涵,又有政治的和文化的内涵。但其中以经济全球化作为源头和基础。全球化的现实决定了它是我们观照一切事物的视角,德育目的作为德育理论和实践的首要问题,也不例外。德育作为形成和发展人的德性的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德育目的体现着国家与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反映着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追求,预示着德育的方向和效果。人的德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是思考德育目的的逻辑起点,而“现实的个人”是德育对社会发挥作用的中介,是这一矛盾的载体。因此“现实的个人”德育的对象。全球化对“现实的个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着人的转型,即从“单子”式个人到“共生”性个人;二是扩大了人的交往范围,即交往从地域性到世界性;三是使人的身份具有了双重性,即国家公民身份与世界公民身份。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化从根本上改变着德育对象——人——的生存状态。这必然要求德育目的在一定范围内的调整。德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全球化对其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因此,考证全球化对德育目的影响还需从宏观角度入手。全球化为德育目的的制定提供了新视角,要求德育目的培养人的“类意识”。此外,政治全球化既存在弱化德育目的阶级性的可能,也对德育目的的非意识形态性提出了要求;经济全球化既存在侵蚀德育目的超越性的可能,也为德育目的制定和实现提供了新的途径;文化全球化既存在削弱德育目的民族性的可能,也为德育目的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德育所面临的全球化背景,要求德育目的必须做出一定的调整。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化进程中,如何调整才能保证德育目的符合德育规律,为国家利益服务是问题的关键。因此,根据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全球化进程对“现实的个人”的影响、对德育目的的影响,确定调整德育目的的方向性原则,是推动德育适应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全球化进程中德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实现一元化与多样性的结合,即在德育目的的制定上,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奋斗目标为制定的根本依据,以培养“四有”新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方向,保证德育目的的一元化。而在具体的德育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将抽象的、高层次的德育目的细化具体为符合实际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德育目标,从而实现德育目的的多样性。保持适应性与超越性的适当张力,即德育目的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时又要实现对市场化的超越。坚持全球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即保持德育目的的开放性,吸取外来文化中的先进因素,深化德育目的的内涵,并将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的要求纳入德育目的。注意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的融合,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德育目的指导的同时,关注全球化进程中的共同道德原则及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把这些反映到德育目的中去。注重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国家公民与培养“世界历史性个人”的连续性,也就是将二者看成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培养人的全球意识的基础上,以人的世界历史性趋向为指导,培育人的共生性独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