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痞满是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成的胸腹间痞闷胀满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是当今临床上常见的中医病症之一。近年来消化道系统疾病发病率不断增高,通过收集和整理明代只要医家著作中有关痞满的论述和医案,分析探讨明代医家对痞满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整理总结明代医家对痞满的辨证思路及用药特点和规律,希望能为痞满临证提供一定的经验、启发和线索。研究方法:采用传统文献学和以方测证的研究方法,收集明朝时期的中医著作所载论著及文献医案,运用比较、推论、总结的方法探讨明代的相关著作治疗痞满的辨证诊疗思路与用药经验进行分析及探讨。研究结果:明代医家因承前人之论,各医家在医学理论上展开了热烈的论争形成不同的流派,从而促进了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丹溪学派认为痞证乃是“痰气相搏”所致。戴思恭把病因分为七气所伤、冷气停滞、伤食痞塞,治法多以消为主。虞抟提出病因误下里虚、食痰积滞、湿热太甚,治当苦以泄之,辛以散之,甘温以补之,咸淡以渗之,并提出倒仓之法(即吐法),喜用东垣之剂。徐彦纯提出痞为热证,多用泻心汤类治疗。温补学派重视脾胃,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薛己、孙一奎等认为痞满的病机为中气不足,治当补脾益胃,稍佐血药,切忌徒事疏利。张介宾将痞满分为四种类型:虚寒之痞、饮食偶伤致痞、外邪之痞及实滞之痞。并且提出的虚实辨证对后世痞满诊治颇有指导意义。至于其它医家如李梃提出痞满用大便难易以区分虚实,治疗大法上虚者以补为主,实者以消为先,虚实夹杂则消补兼施。王肯堂则提出火郁血凝、土壅湿聚,为痞满之主因。而六淫之外感,五邪之相乘,阴阳之偏负,饮食七情之过节,皆是导致痞满的重要病机。李时珍则对痞满的病机列为“湿热气郁”、“痰食”、“脾虚”三种,在本草纲目中以病证为纲,分列主治药物,编次有序,便于临证参考。结论:明代的医学在宋金元时期医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临床的研究并加以综合整理,在理论和临证实践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个医家在其主张和临床治疗上都有新见,并发展出丹溪学派、温补学派等对后世医学影响深远的派系。痞满是脾胃病系统中临床常见的多发疾病。中医对于痞满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在系统的收集明代各流派代表医家着作的基础上,整理出其对于痞满的理论研究和其用药思路。通过分析、理解与吸收各医家的思维及经验,可在临床实践中经过对痞满的辨证和分析来制定治疗的用药与方式。通过本次研究,了解明代医家对痞满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并从中获得一定的线索及启发,为临床治疗痞满病证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