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羟基喜树碱对肝癌的治疗效果明显,作为喜树碱的衍生物,其抗癌活性是喜树碱的30倍。但由于其水溶性差、半衰期短、稳定性差,影响了羟基喜树碱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采用载体材料包封与纳米制备技术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增加药物的水分散性、稳定性,并可保持药物的长效性。牛血清白蛋白作为一种生物大分子具有其他合成、半合成材料所缺乏的生物兼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等优点,研究表明白蛋白可以有效地阻止内酯环的打开,能够有效保持羟基喜树碱的稳定性。将载体材料与能和靶组织特异结合的配体分子偶联,可以增加药物的主动靶向性。肝细胞表面有甘草酸受体,而肝癌细胞表面甘草酸受体大量表达。甘草酸修饰的载体材料包括脂质体、白蛋白纳米粒等都具有肝靶向性。由于肝脏本身的解毒作用增加了肝癌治疗的难度,一般药物难以到达病灶,并容易对正常的组织产生毒副作用。本课题研究了一种新型的载有羟基喜树碱的肝癌靶向给药系统。采用高压均质乳化法,以甘草酸偶联的牛血清白蛋白为载体,制备了载有羟基喜树碱的具有肝癌靶向性的纳米制剂。在制备工艺优化设计中,粒径大小是选择最优条件的重要标准,主要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浓度、水相与有机相体积比、匀浆转速与匀浆时间、均质压力与均质次数对粒径大小的影响。对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纳米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进行了检测,对纳米粒的固体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对纳米粒的溶血试验、对肝癌细胞的靶向性和生长抑制作用进行了评价。研究成果如下:1.制备出了甘草酸偶联的牛血清白蛋白,甘草酸的偶联量为98.26μg/mg;利用红外光谱检测的办法,检测出甘草酸偶联牛血清白蛋白中含有甘草酸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特征峰,并且酰胺键的吸收峰增强,说明甘草酸成功地与牛血血清白蛋白偶联。2.单因素法筛选出制备纳米粒的最优条件:牛血清白蛋白浓度为1mg/mL,水相与有机相体积比为25:1,匀浆条件为5000rpm1min,均质压力为800bar,均质次数为7次。在最优条件下制备得到的纳米粒的粒径为157.5nm,电位为-22.51±0.78mV,包封率和载药量为93.7%和10.9%。纳米粒水分散液在25℃条件下保存16小时粒径均低于200nm,电位保持在-20.34±4.60mV到-36.83±2.25mV的范围内,并且没有出现沉淀分层的现象。纳米粒呈现类球形,分散均匀,粒子间无粘连现象。羟基喜树碱以无定形态包封于甘草酸偶联的牛血清白蛋白中。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缓释性。3.甘草酸偶联牛血清白蛋白不会引起红细胞破裂和凝集,是一种安全的载体材料。药物的靶向性研究是通过对细胞对药物的摄取和对细胞生长抑制来实现的。与未偶联甘草酸的样品相比,经过FITC标记的GL-BSA-HCPT-NPs孵育的细胞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具有更多的光斑和更大的荧光强度。MTT法用来检测药物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GL-BSA-HCPT-NPs对肝癌细胞的抑制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并且在相同浓度的条件下,GL-BSA-HCPT-NPs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最显著,并且具有最小的半数致死剂量浓度。GL-BSA-HCPT-NPs、BSA-HCPT-NPs和HCPT钠盐注射剂的IC50值分别为0.78±0.015μg/mL、1.62±0.039μg/mL、7.93±0.255μg/mL。以上结果显示了GL-BSA-HCPT在肝癌靶向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并为肝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