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肝郁脾虚型大鼠的一般情况、日常行为学改变、胃肠动力学改变、中枢及外周相关脑肠肽: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及其相应受体血管活性肠肽1受体(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receptor 1,VPAC1)、受体活性修饰蛋白质1(receptor activity modifying protein1,RAMP1)的表达,探讨脑肠轴与脑肠肽在肝郁脾虚型FD发病中的作用以及电针通过脑肠轴途径治疗肝郁脾虚型FD模型大鼠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雌雄各半SPF级SD大鼠(体重200±20g)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共三组,每组24只。除空白组大鼠(造模期间远离造模环境,避免造模环境的干扰)以外,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均采用郭氏夹尾刺激法(2次/d)+不规则饮食法(逢单日禁食,饮水正常)+冰生理盐水灌胃法(-4℃0.9%Na CL注射液2ml,2次/d)的多因素干预法造模共14d。造模期间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包括大鼠精神状态、毛色毛质、耳廓颜色、活动度、饮食饮水量、排便次数及粪便质量、体重等。造模成功后进行电针治疗,取穴“足三里”和“太冲”穴,治疗时间为28d,1次/d。治疗结束后分别对3组大鼠进行灌胃处理,解剖取材,测定胃内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HE染色观察胃窦、空肠组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分别测定各组血清VIP、CGRP含量;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各组大鼠下丘脑、胃、肠组织中VIP、CGRP的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分别测定各组下丘脑、胃窦、空肠的VIP、CGRP、VPAC1、RAMP1的表达;免疫组化(IHC)法观察海马、下丘脑、空肠中VIP、CGRP、VPAC1、RAMP1的表达。结果:1.治疗前后各组大鼠行为学观察:治疗前,空白组大鼠精神状态以及活动度均良好,皮毛光泽整齐,粪便呈干燥褐色球状。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皮毛枯槁打结、活动度明显减低、抓捕反应迟钝、粪便呈黄色稀便。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体重日增长、饮食饮水日增长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电针组大鼠皮毛恢复光泽整洁、活动度良好、饮食量显著增加、抓捕反应敏捷、粪便呈干燥褐色球状。一般情况评分、体重日增长、饮食饮水日增长显著性增高(P<0.01);模型组大鼠较治疗前改变不明显(P>0.05)。2.组织形态学改变:光镜(×400)下观察各组大鼠胃窦、空肠组织未发现器质性改变,胃黏膜及空肠壁各层上皮结构完整,细胞排列整齐,黏膜下层和肌层层次清楚连续,未见炎性浸润及腺上皮病变等病理表现。3.胃肠动力学改变: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内残留率明显升高(P<0.01),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胃内残留率显著降低(P<0.01),小肠推进率显著升高(P<0.01)。提示了电针能够有效地促进胃肠功能,增加胃肠动力。4.对脑肠肽VIP、CGRP的表达的影响:1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分别测定各组血清VIP、CGRP含量: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VIP、CGRP含量明显升高,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血清VIP、CGRP的含量显著降低,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各组大鼠下丘脑、胃窦、空肠组织中VIPm RNA、CGRPm RNA的相对表达量: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空肠、下丘脑组织中的VIPm RNA、CGRPm RNA相对表达量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治疗组大鼠胃窦、空肠、下丘脑组织中的VIPm RNA、CGRPm RNA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电针治疗后能够降低胃肠道以及中枢的VIPm RNA、CGRPm RNA的表达水平。5.对VIP、CGRP的相应受体VPAC1、RAMP1的表达的影响:1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测定胃窦、空肠、下丘脑中VIP、CGRP、VPAC1、RAMP1的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VIP、CGRP、VPAC1、RAMP1在胃窦、空肠、下丘脑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VIP、CGRP、VPAC1、RAMP1在胃窦、空肠、下丘脑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2免疫组化法(IHC)测定空肠、下丘脑、海马中VIP、CGRP、VPAC1、RAMP1的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VIP、CGRP、VPAC1、RAMP1在空肠、下丘脑、海马中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空肠、下丘脑、海马VIP、CGRP、VPAC1、RAMP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1.本实验成功复制出了最接近临床发病和表现的肝郁脾虚型FD大鼠模型,结合组织形态学观察,提示本实验采用的多因素干预方案建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2.电针对FD肝郁脾虚型大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能够显著改善FD肝郁脾虚型大鼠的症状,并且有效的增强胃排空和小肠的推进功能,降低肠道敏感性,说明电针治疗FD的效应环节是改善胃肠动力障碍和感觉异常;3.模型组大鼠外周及中枢VIP、CGRP的表达显著增多,提示FD的发病与相关脑肠肽分泌异常和脑肠互动异常密切相关;4.电针治疗28d后能够显著地降低电针组FD肝郁脾虚型大鼠外周及中枢VIP、CGRP及其相应受体VPAC1、RAMP1的表达,提示电针是通过脑-肠轴调节脑肠肽的分泌,纠正异常表达的脑肠肽,从而改善胃肠道的动力障碍和感觉异常,这是电针能够有效调节FD的内在机制。因此,我们认为脑肠轴与脑肠肽的异常是FD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脑肠异常互动,导致相关脑肠肽分泌异常,引起胃肠动力障碍和感觉异常,最终导致一系列功能性胃肠病的表现。电针能够显著改善FD肝郁脾虚型大鼠的症状,下调外周及中枢VIP、CGRP、VPAC1、RAMP1的表达,有效改善胃肠动力障碍和感觉异常。电针通过对脑肠轴神经-内分泌网络的不同层次,多靶点的调控,纠正异常的脑肠肽分泌,从而达到治疗FD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