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SSL的水稻抽穗期和发育性状QTL的上位性分析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C_li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Oryza sativa L.)的抽穗期和形态发育性状均是重要的农艺性状。适当的抽穗期是水稻本身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人类获得理想产量的保证;发育性状多是理想株型的重要组成,直接关系到水稻的生物学和经济学产量。上位性是复杂数量性状重要的遗传分量,对水稻抽穗期和发育性状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9个单片段代换系为材料,通过培育多片段聚合系和构建半双列杂交群体的方法,分析了抽穗期及3个发育性状QTL的多位点的上位性分量,主要结果如下:1)所选用的5个SSSLs的确带有抽穗期QTL,带有显著的加性和/或显性效应,增加抽穗期-8~20d,仅S1为早熟QTL且其加性为环境稳定型,其余为环境敏感型的迟熟QTL;抽穗期双QTL的上位性是普遍的,频率达30.00%,可增加抽穗期-18~7d,且多数为负互作、环境敏感型;抽穗期三QTL上位性的频率为29.55%,可增加抽穗期6~21d,多数为正互作、环境敏感型,且在短日照(晚季)条件下上位性表现更为突出。2)两位点上位性对不同的性状表现出不同方向的效应,而三位点上位性主要是负效应;QTL组合的不同上位性分量常表现出一致的效应方向,并同时影响多个性状。3)双片段聚合系中S3/S1、三片段聚合系中S3/S1/S5抽穗期最短,可培育早熟品系;双片段聚合系中S3/S5、三片段聚合系中S4/S1/S5抽穗期适中,可培育中熟品系;双片段聚合系中S2/S5、三片段聚合系中S3/S2/S5抽穗期最长,可培育迟熟品系。4)发育性状株高、分蘖数和叶片数均呈明显的“S”型生长曲线,其遗传基础是控制性状QTL效应的动态变化。QTL的加性、显性和上位性的累加效应随生长发育而消长,各个发育阶段有不同数量和方向的净表达,且有多次、转向表达的共性。5)发育性状的双QTL上位性多数为负值,株高上位性在各时期均有表达,效应值在-22~15cm之间,各有不同的发育模式;分蘖数上位性主要在前期表达,变动在-7~5之间,表现为先降后升的发育模式;叶片数上位性主要集中在前、中期表达,介于-29~39之间,遵循先降后升或单边下降的发育模式。6)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取决于遗传相关,取决于QTL效应分量的相关。抽穗期与株高的正相关主要由QTL的加性和显性相关引起,抽穗期与穗数的负相关则由上位性相关引起;各个发育阶段,株高、分蘖数和叶片数之间均为正相关,分蘖数和叶片数的相关由QTL的加性、显性和上位性引起,而株高与分蘖数、叶片数间的正相关则主要取决于上位性的相关。水稻抽穗期和发育性状QTL的上位性分析,揭示了它们的遗传基础和发育规律,有助于预测QTL的聚合效应,为这些性状的分子聚合育种提供依据和储备材料。另外,本研究亦为其它性状QTL的上位性分析提供了范例。
其他文献
本实验以云烟85为材料,研究了钾肥运筹对烤烟农艺性状、钾含量、香气物质、化学品质、经济效益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合理的钾肥运筹模式有利于烟株生长。随施钾量的增加株高、单株有效叶片数、腰叶长、腰叶宽、茎围值均增大,在整个生育时期它们均以基追比6∶4∶0处理下的最大。2.钾肥运筹有提高烟叶和土壤中钾含量的作用。不同部位含钾量高低关系为,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叶钾含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提高,随生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棉花漂浮育苗技术是继烟草飘浮育苗技术后的又一重大的创新技术。为了进一步简化育苗方法,提高育苗与移栽效率,于2005、2006、2007年在湖南农业大学科研基地进行了棉花漂浮育苗优化方法及其移栽技术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棉花漂浮育苗有明显的播种位置效应,基质覆盖厚度以1.0cm—1.5cm为佳,播种适宜深度为1.5-2.0cm和种子胚根横向播放的效果最优,出苗率高,棉苗带壳出土率低,棉苗素质好。2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人类优质蛋白质和食用油的重要来源,由于其根系不发达且需水量大,在豆类作物中其对干旱胁迫更为敏感。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使得干旱频发,干旱胁迫已然成为限制大豆产量与品质的极其重要因素。本研究以南农99-6(Gycine max var. Nannong99-6)和科丰1号(Gycine max var.Kefeng 1)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长期干旱对花后大豆生理特性和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是决定小麦烘烤品质的重要因素,其组成类型与对小麦品质密切相关。用于分离鉴定HMW-GS的常规技术主要包括SDS-PAGE、分子标记及RP-HPLC等,它们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HPCE)由于用样少、速度快、分辨率高等特点,在分离鉴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小麦HMW-GS的HPCE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标准图谱的报道甚少,且已有分离体
为探讨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碳的动态响应,从而评价出滴灌条件下最有利于复播大豆农田固碳的耕作方式,于2012年~2014年开展了冬小麦收获后土壤采取翻耕覆膜、翻耕、旋耕和免耕
“RSP”是利用长休眠节节麦与四倍体小麦杂交并通过染色体加倍,人工合成的优良的抗穗发芽小麦新材料。研究表明,其抗性主要受2D染色体上的一对主效基因控制。为了更好地把这一优良的抗穗发芽基因应用到生产上,需要通过分子标记对其进行更精确的定位,为以后的分子辅助育种作好准备。通过对极端易穗发芽群体中的分子标记分析,我们发现在2DS上有一个主效的QTL控制着RSP的穗发芽抗性。为了进一步确定2DS上抗穗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