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编《缀白裘》是“缀白裘”选本体系中翻刻最多,流传最广的戏曲选集。它是钱德苍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至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间,在前人基础上,删简冗长连本大戏,编入流行时剧,最后由苏州宝仁堂付梓的精编折子戏选集。钱编《缀白裘》的特点之一,便是独具慧眼地赏识花部戏,将其收入编中。有关“花部戏”的定义,在目前的学术界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本文认为花部戏是一个时段性的范畴。它是相对雅部(昆剧)而言的在剧坛上与雅部争胜的多种地方戏种型的合称,主要活动于乾隆年间,后也有延续。但随着“争胜”的消失,这些地方戏种型皆按照自身剧种发展辙径演进下去,各有各的源流,各有各的历史,“花部”之谓渐失其托,变得无甚意义。这种历史性,“集合性”的戏剧形态,在它所存在的时段内,剧目,剧本乃为其实际性的“遗产”。剧目留下来许多,但剧本在演进中融入了各地方戏种类的历史,今天我们拿来再考定其“时段性”标识,显得有些困难。好在钱编《缀白裘》成书于乾隆年间,是为我们留下了明确“时段性”标识的花部戏本子,本文的研究就是针对这些剧本的。本文依据金登才先生的“清代花部戏研究”中所认定的65折(种),外加《小妹子》一折(种),共66折(种)为研究对象,探究它的内容特点与艺术形式。本文的第一部分为绪论,拟对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做一个较为详细的阐述。除此之外,也将对所选用的“钱编《缀白裘》”版本情况等做一个详细的说明。本文的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为钱编《缀白裘》中“花部”戏的内容研究。从花部戏根植于民间的特点出发,分别从花部戏中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的流变,以及花部戏中的禁戏的相关内容研究,来分析当时底层人民的价值取向,及其与统治阶层意识形态的背离。本文的第三个部分为第二章,为钱编《缀白裘》“花部”戏中民间俗信研究。考察剧本内容当中所涉及到的节俗、喜俗、丧俗等,以期从中窥探乾隆年间的民间意识形态和社会风貌,进一步证实花部戏的民间基础与立场。本文的第四个部分为第三章,为钱编《缀白裘》中“花雅”的融合与借鉴。从钱编《缀白裘》为“乾隆年间时剧”本,以及钱编《缀白裘》为“实用歌本”两个特点出发,对当中“花雅同本”、“昆乱合用”以及“花脸苏白”等现象进行简单的梳理和研究,以期揭示乾隆年间的剧坛真实状貌,还原当时“花雅”之间的生存状态,或能与戏曲史料进行互证。本文的第五个部分为第四章,为钱编《缀白裘》中的“花部”剧目考述。本文拟从剧事、本事、辑录情况等三个方面对钱编《缀白裘》中所涉及到的花部剧目进行详细的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