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行动研究探讨如何把“故事教学法”应用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具体地说,应用到《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词汇教学。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斯温的输出假说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研究的意义有三:其一是有助于教师运用“故事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为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其二是有助于教师运用“故事教学法”优化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其三是有助于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关注行动研究,即在行动中研究、对行动进行研究和为行动进行研究,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本次行动研究主要探讨两个研究问题:1、“故事教学法”在多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2、“故事教学法”在多大程度上能提高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本研究包含两轮行动研究。第一轮涵盖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价和反思;第二轮涵盖重新提出问题、修订计划、实施修订后计划、重新评价与再次反思。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宜兴市某中学初一(23)和(24)班的学生。研究方法为教学日志、课堂观察和访谈等。数据收集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数据分析包括分类和比较。本研究主要有两点发现:第一,“故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本研究中,笔者巧妙地将所教词汇融入故事"Two Brothers"中,使学生被故事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自然而然地积极投入到词汇学习中去。笔者还通过组织纵横字谜游戏、讲故事比赛、单词“三字经”等活动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克服了学生容易走神的弱点。此外,“三文治故事教学法”与普通故事教学法相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原因是母语夹杂外语的讲述方式,排除了其他生词对故事理解的干扰,提高了故事的可理解性。第二,“故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教师通过编写故事设置情境,将原本孤立的词汇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生词意义的理解。此外,“三文治故事教学法”改善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更为明显。从量的角度看,24班当堂测验的平均成绩高出23班0.33分(总分20分)。其原因是“三文治故事教学法”为重复刺激提供了可能,主要表现为故事中的自然重复和故事外的刻意重复。本研究给出了以下启示:首先,语言课堂上,教师要优先考虑输入的可理解性。在运用“故事教学法”时,切忌以牺牲故事的可理解性为代价,一味追求故事的趣味性。其次,“以生为本”是英语课堂的基本理念。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学困生的需求,帮助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再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灵活应对突发事件。课堂的动态生成性要求教师在保持基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不变的情况下,预留足够的灵活调整的空间,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现实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不足:第一,本次研究本质上是试验性的,“故事教学法”的使用是否受到单元主题的限制,是否能广泛应用到所有词汇的教学中去还有待今后的系统研究。为增加行动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在日后的研究中,可以适当延长行动研究的时间跨度。第二,由于课堂上难以保证教学和观察同时进行,笔者没有能够记录下所有的细节。尽管笔者事后努力回忆,仍不可避免会有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