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应用手持肺功能仪实现动态肺功能监测,探讨动态肺功能监测在哮喘诊断、哮喘疗效评估及预测哮喘急性加重风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选取自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根据病史考虑为哮喘的80例患者,先后完善FeNO测定和肺功能检查。若患者肺功能检查结果提示存在气流受限且满足支气管舒张试验要求则给予支气管舒张试验,反之予以2周动态肺功能监测;收集患者们的PEF变异率,以PEF平均日变异率>10%作为哮喘诊断依据。最终将患者们分为哮喘组和非哮喘组。2、将40例已确诊且依从性良好的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传统观察组和动态观察组各20例,收集两组患者入组前的ACT评分及肺功能信息(FVC%、FEV1%、FEV1/FVC%、PEF%)。根据病情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孟鲁司特钠片),且均指导药物正确使用方式及哮喘宣教。嘱传统观察组患者每月复诊,根据自我症状随时就诊;动态观察组患者每日监测肺功能,通过微信软件监督患者肺功能变化,若出现PEF变异率>10%则提醒患者及时就诊。3个月后再次收集两组患者的ACT评分及肺功能信息。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入组前后的ACT评分及肺功能变化情况,探索实施动态肺功能监测管理是否会对哮喘疗效产生影响。动态观察组患者持续监测肺功能(FVC%、FEV1%、FEV1/FVC%、PEF%、PEF变异率、FEF25-75%及MMEF25%-75%),每2周收集肺功能信息,每4周进行ACT评分,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比较哮喘治疗期间各项肺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各项肺功能指标与ACT评分的相关性。3、对10例过敏原为秋季花草(艾蒿、普通豚草、法兰西菊、蒲公英)且等级在3级及以上的哮喘患者进行6个月的动态肺功能监测,观察患者在秋季(7月—10月)有无哮喘急性发作及发作次数;观察哮喘急性发作前各项肺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探索哮喘急性发作的时间窗。结果:1、80例可疑哮喘患者中有57例被确诊为哮喘,其中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患者11例,PEF平均日变异率阳性患者46例;23例为非哮喘患者。2、动态观察组患者的ACT评分及FVC%、FEV1%、PEF%的改善程度均大于传统观察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经治疗后哮喘患者的PEF变异率变化最明显;PEF%与ACT评分的相关性最显著(相关系数r=0.991,P=0.009);4、过敏性哮喘患者接触过敏原或感染后会诱发哮喘急性发作,在哮喘症状急性加重前2天肺功能已发生明显改变,呈现气流受限状态,且以PEF变异率的变化最明显。结论:动态肺功能监测有助于提高哮喘的诊断准确率,可作为监测病情、评估哮喘控制及预测哮喘急性加重风险的一种实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