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关于水气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人在与水气病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创立了行之有效的治法和方药,也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献著作。然而不同时期的医家对水气的论述各有偏重,对于《伤寒论》水气的注解亦有所不同。本课题主要基于《伤寒论》著作,重点探讨仲景关于水气的论述,使水气致病理论更清晰,临床用药更准确,疗效更显著。方法: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梳理古今关于水气的文献。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古代医家、医著对水气的论述,追本溯源,理清水气的学术脉络;第二部分是重点论述张仲景对于水气致病的阐述,通过对《伤寒论》中有关水气致病条文的整理和研究,归类分析,挖掘仲景治水气之精华。结果:古人关于水气理论的研究著作浩如烟海,创立的治水方药法简效宏、功效卓绝,可谓临床积淀丰富。人们对于水气的认识各有偏差,然治疗上多崇《内经》,法仲景,审机选用,终守“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开鬼门,洁净府”、“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之原则。结论:通过研究古文献,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水气的理论起于《内经》,发展于汉、晋、隋、唐,成熟于宋、元、明、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建立起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将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水气停聚,偏渗于身体不同部位导致肿、满、咳、喘、悸、呕、利、小便不利等症状称之水气证。《伤寒论》之水气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在致病过程中可夹寒、夹热。在治疗方药上以苓桂术甘汤为基本方,临床运用辨证施治灵活加减。六经水气证各有六经主证的特点,太阳病中水气证数量最多、种类最复杂,兼有发热、恶寒、头痛等外感表证;阳明病中水气致病多实证、热证,水气多与热邪相结合;少阳水气证或兼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的症状;少阴水气证多为脾肾阳虚寒化而得;厥阴病中的水气证为厥证与水气凌心之心下悸并见的水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