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多种功能,有“地球之肾”之称。本研究在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选择10个典型站位,于2005年夏季、秋季和2006年春季采样,对其浮游植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浮游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通过Pearson分析和灰关联分析探讨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为进一步研究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积累基础资料。 调查期间共采到浮游植物8门106种,其中绿藻门48种,蓝藻门25种,硅藻门21种,其它门12种。年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83.32×10~4ind./L和2.92mg/L。方差分析(ANOVA)显示,种数、丰度和生物量在季节间以及站位间都差异显著(p<0.01),表明其时空变化明显。数量时间变化呈现为夏季>秋季>春季,空间变化表现为上游高于下游,边缘区高于核心区。 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Shanno-Veaner指数变化范围在3.02~3.77之间,Margalef指数在0.96~1.44之间,Pielou均匀度指数在0.61~0.88之间。Shanno-Vea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时间变化均呈现为春季>秋季>夏季,Margalef指数为夏季>秋季>春季;空间变化为核心区>边缘区,下游水域>上游水域。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表明,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站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春、夏、秋三个季节各站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均可分成3类,组内相似性高,组间差异大,多维标度分析(MDS)同样把三个季节各站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分为3组,支持了聚类分析结果。各站位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与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水文条件以及水生植被条件相关。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浮游植物丰度、生物量与水温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p<0.05);无机氮(DIN)与丰度以及生物量在春季呈显著正相关(p<0.01),在夏、秋季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无机磷(IP)在各个季节均与丰度以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溶解氧(DO)与丰度及生物量都呈正相关,在春季呈显著相关(p<0.01),在秋季仅与丰度相关显著(p<0.05),在夏季相关不显著(p>0.05);透明度在各个季节都与丰度以及生物量均呈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p>0.05)。PH值与丰度及生物量都呈负相关,并且在春季、夏季呈显著相关(p<0.01)。灰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对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影响最大的是水体营养盐因子,因此控制外源性的营养物质的输入对于维持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