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广东地区,因上颌前突要求改善面型在正畸治疗中是较常见的主诉,尤其在成年女性患者中占很大比例。由于牙量骨量不调导致的上颌前突或双颌前突,矫治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内收上颌前牙,改善矢状向不调,达到协调的侧貌。矫治需要拔除第一或第二前磨牙,并且拔牙间隙需要全部或大部分内收前牙,在治疗的初期即要求很好的控制磨牙支抗,尽量避免前牙的往复移动和支抗丧失。而传统的支抗控制手段不可避免存在后牙支抗丧失,支抗磨牙常发生近中移动,所以应尽早设计种植体支抗,尽最大可能利用拔牙间隙内收前牙,改善面型及磨牙关系,获得理想的矫治效果。常见的支抗植入部位包括后牙区牙根间骨隔、硬腭区、颧牙槽嵴,其植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受到植入部位解剖结构的限制,如牙根间骨量、骨密度及骨皮质厚度、腭部可利用骨量等。目的:本研究对广东籍16岁以上未行正畸治疗的上颌前突女性行头颅锥形束CT扫描,运用Simplant分析软件分析上颌骨可能的支抗植入部位如上颌后牙区根间牙槽骨和硬腭区骨量,分析指标包括牙根间颊、腭侧骨皮质厚度及近远中向根间距离、硬腭区域可利用骨厚度及骨皮质厚度,得出数值及变化规律,指导临床医生在此类患者支抗植入时选取合适的部位及支抗型号。材料和方法:用NewTom3G对31例16周岁以上(年龄16~36岁,平均年龄21.81±5.25岁)女性患者头部行锥形束CT扫描,数据以Dicom形式导入Simplant Pro13.0分析软件三维重建。测量左侧及右侧上颌尖牙至第二磨牙根间8个根间位置距离牙槽嵴顶2mm、4mm、6mm、8mm处共32个位点的颊侧及腭侧皮质骨的厚度、近远中向根间距离。当测量位点与上颌窦仅间隔一薄层皮质骨时,记为数值缺失。排除鼻腭囊肿及腭部多生牙病例各1例,对其中29个头颅数据三维重建,分别在通过上颌右侧尖牙至第二磨牙间的4个邻触点(即3-4、4-5、5-6、6-7邻触点)后得到测量的四个冠状面ML1, ML2, ML3, ML4上,测量左右侧距离腭中线2mm、4mm、6mm、8mm、10mm、12mm位点硬腭骨厚度以及口腔侧皮质骨厚度。若测量点远离腭部进入牙槽骨位置则不纳入测量范围,得到上腭部4个根间水平共38个位点数值。当测量位点位于切牙管或底壁时,记为数值缺失。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广东籍患者,女性2.年龄≥16岁3.符合安氏Ⅱ类1分类或安氏Ⅰ类的上颌前突4.无后牙区严重拥挤、无上颌缺失牙(除第三磨牙外)5.口内无金属修复体6.无牙周疾病、无影响骨代谢的全身疾病7.排除先天性颅颌面畸形8.排除已做过正畸治疗和正在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9.排除颌骨内囊肿或肿瘤数据导入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及(最小值-最大值)表示。牙弓及腭部左侧与右侧对应位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若无统计学差异,则合并双侧数据取平均值进行分析。重复测量分析检验不同部位测量指标的差异,有差异的因素内行LSD两两间比较;配对t检验对颊侧、腭侧皮质骨厚度及牙根间距离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个月后随机抽取6个患者重建数据进行重复测量,用两次结果的组内相关性及配对t检验结果评估测量方法的可靠性。结果:1.后牙根间及腭部所有指标在牙弓左侧及右侧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左侧及右侧对应位点数值合并分析。2.因上颌窦底的存在,在距离牙槽嵴顶8mm位点存在数值缺失。其中皮质骨厚度在5-6根间腭侧缺失值达29.0%,6-7间颊侧达51.6%,腭侧为22.6%。近远中根间距离在5-6根间与6-7根间颊侧各缺失7例及8例,占总数的25~26%;5-6根间与6-7根间腭侧各缺失8例,占总数的26%。3.得到31例16周岁以上广东籍上颌前突女性患者从尖牙远中至第二磨牙近中根间位置颊侧及腭侧皮质骨厚度与近远中向根间骨量数值,29例16周岁以上广东籍上颌前突女性患者硬腭区骨板厚度及口腔侧皮质骨厚度值,供临床参考。4.后牙根间皮质骨厚度:颊侧皮质骨厚度最大平均值位于6-7根间距离牙槽嵴顶8mm处(1.59±0.40mm),最小值位于此根间距离牙槽嵴顶2mm位点(1.09±0.25mm)。腭侧皮质骨厚度最大位于3-4根间距离牙槽嵴顶6mm位点(1.90±0.28mm),而最小值在6-7根间距离牙槽嵴顶2mm时(1.13±0.26mm)。颊侧及腭侧皮质骨厚度在所有后牙根间随着远离牙槽嵴顶靠近根尖而增大(P<0.001);在距离牙槽嵴顶同一水平的不同牙根间位置,颊侧皮质骨厚度分布均匀,只在距离牙槽嵴顶2mm的3-4根间与6-7根间分布有统计学差异(F=3.172,P=0.028),而腭侧皮质骨厚度从牙弓前部往后呈减小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3-4根间腭侧皮质骨厚度最大。3-4根间及4-5根间腭侧皮质骨大于颊侧(P<0.001),而5-6根间及6-7根间颊侧、腭侧皮质骨厚度差异不明显(P>0.05)。5.后牙根间近远中向骨量:颊侧牙根间距离在后牙根间随着远离牙槽嵴顶靠近根尖而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6-7根间在距离牙槽嵴顶4mm、6mm位点呈减小趋势,并且整个6-7颊侧根间距离不足(<2.6mm);颊侧牙根间隙在不同牙根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在距离嵴顶4mm范围内,3-4及4-5颊侧根间距离不足(2.50-2.97mm),而5-6颊侧根间距离显著大于其余根间。腭侧牙根间距离在距离牙槽嵴顶不同位置总体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其变化随着远离牙槽嵴顶而增大,在距离嵴顶4mm范围内,3-4及4-5腭根间距离不足(2.54~2.81mm);不同牙根位置总体上有统计学差异(P<0.001),从牙弓前部往后,腭侧牙根间距离渐增大,在5-6间达峰值(3.80-5.81mm)。5-6及6-7根间腭侧近远中距离显著大于颊侧距离(P<0.001),3-4根间则颊侧根间距离更大,而4-5颊侧、腭侧根间距离差别不大(P>0.05)。6.硬腭区:29个病例中,ML1平面距离腭中缝2mm处测量仅得到6组数据,其余缺失(达79%),这是因为切牙孔位于此处。在距离腭中缝2mm的位置,骨板厚度在不同牙根对应冠状面分布较均匀(4.05~4.62mm,不考虑ML1冠状面);而在与腭中缝其他距离的位点,骨板厚度在ML2对应区域最大,且这一平面距离腭中缝不同位置骨量较充足(7.65-8.54mm),其次是ML1对应区,往后部移行至ML4冠状面骨量明显减小(1.61-2.85mm)。在ML1,ML3及ML4冠状面骨板厚度随着远离腭中缝靠近牙槽骨减小,其中ML3、ML4存在骨厚度边缘增厚现象,这种差异只在ML4冠状面有统计学意义。腭侧皮质骨厚度在所有牙根冠状平面变化随着远离腭中缝靠近牙槽骨边缘而降低(P<0.05),距离腭中缝2mm区的骨皮质厚度明显大于其余部位;近中旁区(2mm,4mm)骨皮质厚度在ML3及ML4平面分布量大于ML1、ML2冠状面(P<0.001),其余靠近边缘的骨皮质厚度在前后不同区域分布较均匀(P>0.05)。结论:1.16周岁以上上颌前突女性患者上颌后牙根间颊侧及腭侧骨皮质厚度及近远中向根间骨量呈现一定变化规律:①第一磨牙近中及远中距离牙槽嵴顶8mm位点常见为上颌窦底位置,颊侧或腭侧植入高于嵴顶6mm时应慎重,尽量避免植入此区。②所有指标总体趋势随着远离牙槽嵴顶靠近根尖而增大,远离牙槽嵴顶植入,可获得更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③在颊侧,皮质骨厚度在不同牙根间分布较均匀,但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根间近远中颊侧根间隙充足,优先考虑为支抗植入部位;3-4根间植入应距离牙槽嵴顶4mm以上,而4-5根间则远离牙槽嵴顶6mm才能保证安全性;第一磨牙/第二磨牙颊侧根间隙不足,避免此区植入。④在腭侧,皮质骨厚度在不同根间分布随着往后靠近磨牙而减小,而近远中牙根间隙在磨牙区明显大于前磨牙根间,前磨牙区植入时选择直径小的微螺钉并远离牙槽嵴顶4mm以上,而磨牙区整个根间可以植入略粗的微螺钉增加稳定。⑤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根间颊侧及腭侧近远中骨量皆较充足,平均大于3.0mm,距离牙槽嵴顶6mm以内的范围可以考虑作为常规植入部位。2.16周岁以上上颌前突女性患者硬腭区骨量:尖牙/第一前磨牙根间冠状面对应腭中缝多为切牙孔的位置,植入时至少应远离腭中缝2mm;骨板厚度在在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根间对应区域最大,整个范围都可考虑植入支抗,其中距离腭中线4-10mm的部位可以植入骨内部分超过6mm的微螺钉。在腭中旁区(距离中线2mm范围内)植入可以往后延伸至第一磨牙/第二磨牙根间对应位置,选择短而粗的植体。